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14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6
本文在考查《诗经》中作附加成分的“有”、“其”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与“有”、“其”有关的若干疑难句子的释义作了辨析,或别出新解,或择善而从。...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陌生化”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已成为古今中外的通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广告创作者使用知法破法”的语言“陌生化”技巧,有意识地采用打破一般语法构词规则的方法,使广告词更富有......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2002
本文以笔者实践“语素法”的教学经验为基础 ,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 ,说明这种“循汉语本来面目进行教学”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并对将来编...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4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中"新发于硎"一语,难得确诂.王力(修订本)译作"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注文又说:"发,出."...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4
现代汉语存在大量的"专化现象",在现有的词典和教材中缺乏必要的注释,对外汉语教学对此也有所忽视,以致在跨文化交际和外国人的汉语习得中出现许多误解和误用,鉴于此,我们应...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自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文阅读和教学中,“使动”一说的确有助于教与学两方面的答疑解惑,但仔细推敲,这一说法也存在一些难以自圆其说......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兼语说”是关于动补结构起源的重要说法之一,影响甚巨。论题采用最新的和第一手材料,对该学说的是非曲直进行重新研究,结论认为,兼语式对动补结构起源并无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3
'文质彬彬'一语,首见于《论语·雍也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辞源》解释为'文采与实质配合均匀适当',或'文质...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本文以等出土文献的材料为证据,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动补结构,并对动补式、"令"字句及状中结构三者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该文在吸收近年的当代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新时期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若干重要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发展语言学理论的重大意义,对新时期语文生......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我们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和汉语史语料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汉语动补式起源的时间,主要有“先秦说”、“两汉说”和“魏晋说”,汉语史界尚难定论。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土的居延汉简资料居延汉简出现了动词前带有副词的动补式,出现了“V......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2008
对“专化意义”的研究尚未引起语言学界足够的注意,某些词典对“专化意义”的解说存在缺漏,容易导致汉语习得者的偏误。本文举一些辞书在“专化意义”解说方面的失误,希望词汇学......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93
【正】 “去”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也即本义为“离开某处”。现代汉语的常用义却恰好相反,义为“往,到某处去”,这个意义其实古代就有,只是运用较少,易为人们忽视。对“去往...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98
一古代辞书对“渝”的解释大致有《尔雅》、《说文》和《玉篇》三家:《尔雅·释言》:“渝,变也。”《说文》:“渝,变污也。”段注:“(尔雅)释言曰:渝,变也。郑风传、虞翻注易、杜注......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王力先生提出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判断动补结构的标准,但是,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必须有机地统一。在意义方面,应该从上下字的关系上考察,而不是着眼于上字或下字的词汇意义是否......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07
检讨“使动用法”之说的立论依据,我们发现,“使动用法”是一种词义解释方法,或者说是一个实用的教学语法概念,用于汉语语法史研究时必须加以甄别。...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一、问题的由来“专化作用”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耶斯柏荪(Otto Jespersen)提出来的,用以区别实体词(除抽象名词外)和形容词之间的差别的,即:实体词的外延(extension)是很小......
[期刊论文] 作者:肖贤彬,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以各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样本,考察上古至当代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情况,得出的结论是:"隔开式"是与动补结构"粘合式"相并行的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起源于谁的问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