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9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余华, 章扬龙,, 来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份:2010
目的:探讨国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临床类型以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0例疑诊为ACS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造影...
[期刊论文] 作者:赵红梅,章扬龙, 来源: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年份:2007
目的:探讨腰围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153例住院患者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腰围异常组LDL-C、TG、UA比腰围正常组升高,HDL-C则降低(P...
[期刊论文] 作者:龙怡道,章扬龙,, 来源:江西医药 年份:1991
电复极从T波开始到T波或U波终止。当TU复合波形态异常且持续时间延长,则称为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是指长QT综合征时的心律失常。...
[期刊论文] 作者:章扬龙,姚陆远, 来源:江西医药 年份:1990
为探讨槐定碱对猫急性缺血心脏不应期离散和心室纤颤阈值的影响,我们结扎了16只猫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引起猫心肌急性缺血,同时用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测量心肌梗塞范围....
[期刊论文] 作者:姚陆远,章扬龙, 来源:江西医药 年份:1990
按照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将5l例高血压病人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并将它们与正常血压组(45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左室肥厚的主要因素是平均动脉压,...
[会议论文] 作者:赵红梅[1]章扬龙[2], 来源: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年份:2007
目的:探讨腰围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153例住院患者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腰围异常组LDL-C、TG、UA比腰围正常组升高,HDL-C则降低(P...
[期刊论文] 作者:姚陆远,章扬龙,龙怡道,, 来源:江西医药 年份:1990
按照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将5l例高血压病人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并将它们与正常血压组(45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影响左室肥厚的主要因素是平均动脉压,...
[期刊论文] 作者:黄绍烈,章扬龙,郭治彬, 来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吴友平,王梦洪,彭景添,章扬龙,张智亮,, 来源:实用临床医学 年份:2007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治疗方案。方法: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经射频消融治疗的AVNRT患者326例,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策略。结果:326例中......
[期刊论文] 作者:郭治彬,宋志芳,谢富兰,章扬龙,黄绍烈,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2002
心脏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一例...
[会议论文] 作者:胡永辉,黄绍烈,魏云峰,章扬龙,徐方云,何明, 来源: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年份:2007
目前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粘附分子可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继而使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下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AS形成的早期关键环节。E-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介导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起始阶段起重要的作用,故探......
[期刊论文] 作者:吴友平,王梦洪,吴印生,彭景添,章扬龙,张智亮,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年份:2004
对66例因不同类型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行即刻起搏参数及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感知比右心耳和KOCK三角起搏的感...
[期刊论文] 作者:饶志荣,邱汉婴,吴印生,彭景添,王梦洪,章扬龙,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3
目的 :探讨利用阈下刺激 (STS)定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慢径消融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VNRT患者 6例 ,经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 ,将大头电极放在冠...
[期刊论文] 作者:饶志荣,邱汉婴,吴印生,彭景添,王梦洪,章扬龙,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张智亮, 王梦洪, 彭景添, 吴友平, 章扬龙, 郑泽琪, 黄俊,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王梦洪,彭景添,吴印生,罗雄,郑泽琪,章扬龙,吴友平,李青,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年份:2001
探讨心房J型电极和心室直电极在心房起搏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特点 ,对78例心房起搏电极(J型50例、直电极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常规方法放置心房J型电极;借助J型钢丝定位放...
[期刊论文] 作者:吴印生,彭景添,王梦洪,章扬龙,郑泽琪,吴友平,张智亮,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张智亮,王梦洪,彭景添,吴友平,章扬龙,郑泽琪,黄俊,路军,,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 年份:200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诊断ST段抬高AM I患者28例,急诊行PC 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原则上均行药物...
[会议论文] 作者:胡永辉[1]黄绍烈[2]魏云峰[2]章扬龙[2]徐方云[3]何明[3], 来源: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年份:2007
目前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粘附分子可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继而使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下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AS形成的早期关键环节。E-选择素...
[期刊论文] 作者:赵勇,王梦洪,郭治彬,吴友平,彭景添,郑泽琪,章扬龙,张智亮,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6
目的 评价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