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78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2009
对巴文化起源、发展和兴盛的历程考古学分析,发现巴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由西向东播迁的总体趋势。同时,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楚文化在重庆峡江地区的出现,其西渐的态势反映了...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2004
劳动村元墓为并穴双室 ,可能属于夫妻火葬墓。墓内雕刻精美 ,出土炉、瓶、盏为组合的影青瓷器多件 ,上面有典型的铁锈花装饰 ,是非常珍贵的元代瓷器。该墓对于研究元代丧葬习...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2006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盐业史研究 年份:2010
尖底杯是商周时期广泛分布于重庆峡江地区的一种陶容器,普遍认为它是与古代盐业有关的一种陶器。本文分析了各遗址中尖底杯的不同堆积景观,指出了它们与盐业生产和消费的对应...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盐业史研究 年份:2014
近年来,四川盆地盐业考古有较大进展。以龙灶为代表的制盐遗迹和以尖底杯、圜底罐为代表的先秦制盐遗物的大量出土,初步揭示了古代井盐制盐工艺中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结...
[报纸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 年份:
国际上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具有悠久的历史。197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关于历史小城镇保护的决议》;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中国三峡建设 年份:2008
四川盆地东部,群山逶迤,山河相间,尤其是七曜山和巫山,像四川盆地的两道东大门,形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大约距今几千万年前,长江从这些高山间切过,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红岩春秋 年份:2013
大溪文化是广泛分布于两湖地区、重庆东部的一种远古原始文化,处于距今约6800-53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有4处,其中巫山县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红岩春秋 年份:2017
巴渝地处崇山峻岭,揽大江大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穿透历史嬗变和岁月兴衰的传奇。曾几何时,以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命名的大溪文化,建造了距今6000余年的东亚年代...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依据历史文献,辅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巴、楚关系的发展历程:西周时期,巴与楚关系基本保持平衡;到春秋,巴弱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巴楚之间既有对抗,也有联合;战国时期的...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2003
由于鄂西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面貌复杂,对于该地区是否存在屈家岭文化长期以来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选取湖北宜昌中堡岛作为典型遗址入手,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该...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文物天地 年份:2003
半个世纪以来,大规模发掘的大溪文化遗存,多半在江汉平原,不在命名地巫山大溪,也不在三峡。现在,大溪文化的命名地的重要发现,解开了大溪人的丧葬之谜。...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红岩春秋 年份:2013
距今至少约八九千年前,重庆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800年前,一支古老的人群来到今丰都县高家镇一带的长江边安顿下来。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将近1400余年,留下了丰富的...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红岩春秋 年份:2014
冉家路口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2005年9月至2007年1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基群进行了3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万平方米,勘探面积15万平方米。共发掘墓葬近150座,分布在长...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三峡地区处于大溪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与周边文化存在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传播遵循廊道效应。三峡地区与中心地区的大溪文化经济互补性强,存在同一文化对不同经济形态的强烈...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长江文明 年份:2014
2010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合川李家坝遗址发掘明代墓葬3座,出土石墓券6方,内容包括买地券和镇墓券2种,券文图案和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道教思想、合川历史地名问题,对研究道...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盐业史研究 年份:2014
摘 要:近年来,四川盆地盐业考古有较大进展。以龙灶为代表的制盐遗迹和以尖底杯、圜底罐为代表的先秦制盐遗物的大量出土,初步揭示了古代井盐制盐工艺中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细节,结合文献材料,能够大体复原先秦盐业生产技术的全流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盐业考古;制......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 来源:盐业史研究 年份:2023
三峡是东亚地区考古发现盐业资源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四川盆地陶器制盐时代的典型代表。巴盐具有开发时代早、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等特点,其已进入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巨大,关联的社会协作十分广泛,形成了以盐业为中心的复杂的社会网络。早期盐......
[期刊论文] 作者:白九江,徐克诚,, 来源:南方民族考古 年份:2014
本文介绍了李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重点报道了3座明代墓葬的情况。这批墓葬均有纪年,是嘉陵江下游地区明墓的重要标尺;所出石刻、石墓券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民间的普及状况,...
[期刊论文] 作者:牛英彬, 白九江,, 来源:盐业史研究 年份:2019
淋土法技术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制盐技术类型之一。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及民族学材料分析发现,淋土法可分为刮咸淋卤法、撒卤晒咸法和泼卤印灶法三种技术类型。对这三种技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