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29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07
“三户亡秦”之说,流传二千二百多年,被人误解为历史宿命。除列国斗争的背景外,“亡秦”的历史变革以人性升华、人格演变为先导,并触及了“人民”与“英雄”的再评价。“一人...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5
采之于大海的明珠也许是大海曾哺育过人类的邈邈远祖,也许是海的怒吼和呻吟启迪了人的灵智,相沿数千载,骚人文士总爱到波赛冬的海王国,去追寻自己心中的缪斯。亦如在海的飞...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金瓶梅》佛道人性论田秉锷一、关于“性”的两种主义《金瓶梅》的僧众出场在第六回。武大郎被砒霜毒杀,入棺成殓,王婆“就于报恩寺叫了两个禅和子,晚夕伴灵拜忏”。“第二日请......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3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新文艺小说之林的奇苑,有着独特的艺术美。由于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且因深邃地研究了中国古典小说史及创作经验,...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1
"三国"首领的事业,从镇压黄巾起义起步。所以,剖析汉朝从"一统"滑入"分裂",绕不过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史有定评。因为这次起义归属于"农民起义"这个具有"革命"性质的历...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打个瞌睡,都做主子梦──《金瓶梅人性论》之二:奴婢论田秉锷奴婢群落西门府那么遥远而荒古!奴隶的命运虽然血惺干云,总因渺远而淡入记忆的荒原。于是,一种历史的误解取代了常识:奴......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0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名篇。从一八七三年发表至今百余年间,它被译成各种文字,选入各国课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如此经久不衰的感...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12
画美,悬之于壁,可娱身心;画贵,藏之于箧,以待沽者。"美"与"贵",是既相互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尹成先生的画,绝对可以归入"美"的范畴。审"美"而乐之,虽有拱璧之宝而不易,假以时日,......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1989
【正】 《金瓶梅》一书写及人物约八百。这八百人,社会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命期限不同,因而行为取向便迥然有异。倘若对全书人物行为都加全面分析,那就象对一条大河中所...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正】 产生对新时期徐州文学的轨迹作理性扫描的愿望,是在读了唐冬眉主编的两本徐州作者的文学合集之后。两本书均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一为散文集《那一方世界》,一为诗集《有...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本文分四个部分剖论《金瓶梅》寓意:其一,对清人张竹坡《寓意说》进行再认识,肯定其首功,指数其不足;其二,由“符号寓意”入手,指出《金瓶梅》浅层寓意的各种状态;其三,论《...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水浒传》是“山文学”,《金瓶梅》是“水文学”。《金瓶梅》的故事沿着运河在一个南北空间里搬演。很多人误解了运河文化的内涵,本文认为《金瓶梅》所表现的运河文化的底色...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4
认识人类自我,是哲学的最高命题。 表现人类自我,是文学的无尽领地。 哲学的研究,不满足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总执意于探索大一统的规律。 文学的反映,则总偏爱着各别,回避着...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03
由美国人发起的伊拉克战争,让一切想看热闹的人大失所望。预料中、或巴望中的"巴格达巷战"并没有发生。战争初期的新闻预测,估计有一场恶战的。一个国家,为保卫主权而战,得道...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废都》的轰动,除文学因素之外,有广告策划因素。《废都》的走俏,映照一种阅读心态。《废都》是仿拟性作品。它表现了一种文化错位。它的性描写在完成了煽情任务后销融了美...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正】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名篇。从一八七三年发表至今百余年间,它被译成各种文字,选入各国课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如此经久不衰的...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枣庄师专学报 年份:2000
 “车”的发明,中国文化典籍记载错杂。《管子》曰:“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园曲直皆中规矩。”《吕氏春秋》曰:“奚仲作车。”《山海经》曰:“吉光始以木为车。”《说文》曰:“车,夏后......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1999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中学文科·高中版 年份:2008
我们还在“恐日”吗?    抗战胜利60多年后,中国人还在传递并放大着对日本人凶残的恐怖。有一种比较,即前苏联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胜利了的前苏联人中间并未反弹出一种“恐德症”;中国人战胜了日本法西斯,胜利了的中国人中间总是拂不去“恐日症”的旧梦。这是为......
[期刊论文] 作者:田秉锷, 来源:东方文化 年份:2002
“三国”,由“汉”的大一统分迸支离而成。“一”分为“三”,神州幅裂,故国烟灭,何其悲哉!酝酿了60年,“三”复合“一”,江山大统,新朝鼎革,又何其喜也!  “两汉”与“三国”,为中国历史一大变局。其中,玄机深藏。此后的中国历史,不断搬演合而分、分而合的游戏,至今不衰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