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7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8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 年份:1994
中国古代的仪式音乐包括郊庙燕射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三大支系,是国家礼制和宗教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几个品种。郊庙燕射音乐俗称...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古典文献研究 年份:2008
儿郎伟是见于敦煌遗书中的一种特殊的韻文,主要用于节日驱傩、新房上梁、婚仪障车等仪式。其文体特点是在作品的开端处或语气转折处,出现由"儿郎伟"三字领起的一段韻文....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12
古代汉文化区的音乐是围绕中国音乐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汉文音乐文献,主体上是关于中国音乐向周边传播的文献。本文作者曾以系列演讲的方式,对这些...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2012
高丽乐由雅乐、唐乐、俗乐组成。通常认为前二者来源于宋代的大晟乐和教坊乐,俗乐则是本土音乐部类。但经细致考察,高丽俗乐实有深厚的中国渊源。为此,应在汉文化区的视野中...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12
古代汉文化区的音乐是围绕中国音乐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汉文音乐文献,主体上是关于中国音乐向周边传播的文献。本文作者曾以系列演讲的方式,对这些...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鸡彝和斝彝是夏商时代最重要的利器,用于以盥沃神尸和地面为特征的灌札。经多方考察,本文认为它们是新石器时代的两种鸟崇拜──东部短尾鸟崇拜和西部长尾鸟崇拜的产物。鸡彝制......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鸡彝和彝是夏商时代最重要的礼器,用于以盥沃神尸和地面为特征的灌礼。经多方考察,本文认为它们是新石器时代的两种鸟崇拜———东部短尾鸟崇拜和西部长尾鸟崇拜的产物。鸡彝......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8
本文对《古今乐纂》一段佚文作详细考证,阐释其中蕴含的音乐史信息,进而确认其真实性。通过对"《古今乐纂》伪造说"的分析,作者提出音乐文献辨伪的原则和方法,即:一、读懂文...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0
本文通过分析《古今乐纂》辨伪的实例,对音乐文献辨伪的原则和方法作了概括。本文认为:音乐文献辨伪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要求懂得著录和征引,以确认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书的传...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4
"乐府"概念于12世纪初传入朝鲜半岛,此后展开了多种历史形态。《高丽史》曾用它指称宫廷掌乐机构和其中的乐章歌辞;李齐贤(1288—1367)则在"乐府"的名义下,创制了一种七言四...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书城 年份:1994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对唐代的扬州有所注意。因为这是中国最繁荣时代的一座最繁华的城市。"扬一益二"的成语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早己脍炙人口,令人时时记起...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步虚子》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支乐曲。它产生在中国三国时代,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传入高丽,并在韩国保存至今;它也以不同形式生存在中国各地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7
文学研究是否需要技术扬州大学教授王小盾《文艺研究》编辑部最近组织了两次关于文学研究的讨论,一是以文学人类学为主题的,一是以文学研究方法论为主题的。我有幸预闻其事,从讨......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文化 年份:1990
這篇文章討論中國音乐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清商署的設立和“歌弦”、“大曲”兩種新音乐體制的產生,並涉及到相和歌同清商三調的關係,漢以前楚乐同巍晋新聲的關係等等,...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韵文文体的成因的研究,论证了文学传播方式对其体制变迁的直接影响。作者认为,韵文最基本的功能是记诵功能,其原始体制产生于仪式叙述的需要。《诗经》体是...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本文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关系。通过对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南乐北渐运动的考察,从中国音乐南方化的方面论述了中国音乐风格和文化精神的形成。作...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屈原《天问》中“鸱龟曳衔”的神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神话的特质,澄清学界对神话的种种误解,从而纠正两个错误:一是忽视早期智慧的特殊性,用现代人的逻辑理解它;一是忽视早期智慧同......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本文作者是一个由中国文学史研究而涉足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新手.在中国音乐学中浸淫有时,渐渐对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些具有外行特色的想法.今在《黄钟》编辑部同志的鼓励...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小盾,,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09
隋唐乐部系统包括七部、九部、二部、太常四部等新兴乐部,以及宫悬、鼓吹、挽歌、清乐等传统乐部。在其草创阶段,实现了传统乐部同新乐部的结合;在其成熟阶段,实现了新乐部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