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77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过去人们对汉语单音词双音化的研究,虽然有的也总结出一些语义、结构上的规律,但不够全面深入,局限在举例说明。本文以大量双音化的语言实例,对双音化现象进行有数据的考察分...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投资与创业 年份:2019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衍生品(文中或称衍生品),广泛运用于国际金融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与改革深入,引进并大力推广金融衍生工具势在必然。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本文认为合成词有一种特殊结构──无理性线性结构、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同位关系,提出在分析成语结构时应遵循的原则及紧缩结构应从内容和形式几方面作更细的分类。...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修饰语(也称附加语)就是句子中的定语和状语。从语法角度看,它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但是在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上,它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在古代汉语中,“加”的后接词语主要有名词、介宾词组、动词和形容词,构成下列格式:a、加十名b、加十介十宾c、加十动d、加十形a、b中的“加”尽管可有多个义项,但从词...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期刊论文] 作者:李敏,王安节,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正】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扎德(L·Zadeh)对某些程度副词的语义功能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模糊语言的研究影响很大。程度副词的研究在模糊词义研究中占重要地...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鲍海涛,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从古至今,学者对人类的亲属制度、亲属关系及亲属称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学者们又从社会语言学等新角度、运用义素分析及称谓生成等新方法进行探讨,使得...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范文彬,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年份:1991
当代社会,各门科学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实践中,越来越感到方法的重要.但真正地掌握和正确地使用一种方法。还须进一步认识它的思想基础。思想作为世界观的体...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周殿龙,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前人谓:“《尔雅》二十篇,则训诂之渊海,五经之梯航也。”《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系为解经而作。自晋郭璞作注以来,研究是书者颇多。然而,历代研究者多从经学观点出...
[期刊论文] 作者:于立君,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中国的诗文评点,学术界认为滥觞于唐宋时期,但对其形成的原因,前人大多语焉不详。本文从其历史源流出发,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文评点形成的诸要素:一是源于古籍的注释,二是文学批评理论......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周殿龙,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正】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法学界一位造诣高深,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为汉语语法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在国内外语言学界享有盛誉。他已经发表了专著、译著、编...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安节,周殿龙,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正】 前人谓:“《尔雅》二十篇,则训诂之渊海,五经之梯航也。”《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系为解经而作。自晋郭璞作注以来,研究是书者颇多。然而,历代研究者多从经学...
[期刊论文] 作者:于立君,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文评点这种文学现象,由于社会的诸多原因,曾几起几落,评点家们的评点对象(文体)也因之更迭,从古文、程墨,到诗歌、小说、戏曲,以至经典著作,各领风骚一阶段。本文......
[期刊论文] 作者:于立君,王安节, 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年份:2000
本文从几个方面简要地阐释了诗文评点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的内涵和性质 ,明确地提出了诗文评点不是文学批评、也不是诗文注释的观点 ,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This essay b...
[期刊论文] 作者:于立君,王安节, 来源: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古文选评的主要编辑目的 ,并非借以传扬文论主张 ,而是为了让后学者适应科考而学习作文之法。从历史的角度看 ,自宋迄清重要古文选评著作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论述无...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