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08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3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年份:20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及发展的必然要求,其...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来源:干旱区地理 年份:1994
贵德盆地是黄河上游所流串的重要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早第三纪开始呈现堆积洼地形态;晚第三纪是其发育的鼎盛时期,其内的水体与共和、兴海、青海湖和西宁等盆地的水体相连,构成一......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来源:高等理科教育 年份:201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常务理事、理事单位代表:大家好!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第六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衷心感谢各位代表、各位理事对我本人以及兰州大学...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来源:冰川冻土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份:1988
陇西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和利用方向的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影响着农业发展。本文通过对气候、地貌和土壤条件的分析,认为以牧为主,牧、粮、林相结合的农业是陇西黄土高原的发展方...
[期刊论文] 作者:刘志刚,潘保田,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2000
通过对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黄土剖面CaCO3含量、色度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14C和热释光测年结果,揭示出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S1)表现出5次增强时期,从指标曲线上能够反映出千年尺度的......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王建民, 来源:第四纪研究 年份:1999
对青藏高原东部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和有央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冬,夏季风分别经历了5次和6次较为强大......
[期刊论文] 作者:王建民,潘保田,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分布广泛。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较大范围内黄土沉积从地层学、年代学和沉积学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黄土属典型的风成沉积,其物质主要来源于高原本身,高原冬季风是粉尘搬运的动力。研究区黄土沉积虽始于中更新世,但目前分布最广泛的......
[期刊论文] 作者:崔之久,潘保田, 来源:科学通报 年份:1996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 李吉均,,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6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陈发虎, 来源:冰川冻土 年份:1997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15万年中至少存在5次多年冻土强烈扩展时期第一交天140kaBP的倒数第二次冰有小各地广泛发育冰楔;第二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80-53kaBP),若尔盖盆地发育融浆扰曲;第三次发生在27-23kaBP,高原东......
[期刊论文] 作者:陈发虎,潘保田,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1990
兰州地区秦王川古风成砂具有明显的斜层理及交错层理,新月形沙丘形态,由细砂和极细砂组成,单峰型,分选好等典型的特征。它是末次冰期晚期的产物,形成于距今2.7—1.0万年之间...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邬光剑, 来源:干旱区地理 年份:1997
基于冰楔假型和原生沙楔证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气温比现在低12℃以上,末次冰期最盛期低11℃以上.高原上冰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放大作用在其本身也有表现.青藏高原冰期降温幅度增大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冰期中......
[期刊论文] 作者:邬光剑,潘保田,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1998
磁化率,碳酸钙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可用作良好的气候指标,主要是反映了降水量的变化,祁连山东段北麓哈溪剖面研究表明,9560aB.P.时本区已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是对温度而言与气候适宜期是不同的概......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石生仁, 来源:干旱区地理 年份:1996
本文论述了建设河西经济带对开发大西北,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缩小东西部差异,减轻人口压力及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大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李吉均,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0
当前学术界在青藏高原地面何时达到现代高度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14Ma前已达到高于现代的最大高度,8Ma前已达到或超过现代高度,距今3.4Ma来分阶中强烈上升并逐步达到现......
[期刊论文] 作者:胡小飞,潘保田,, 来源:原子能科学技术 年份:2008
文章描述了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的基本测年原理、校正模型、封闭温度和实践验证,及此方法在古地形演化、山体剥露历史和剥蚀速率研究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李吉均,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6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
[期刊论文] 作者:潘保田,李吉均,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4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 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