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88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0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年份:2007
松果体区肿瘤病理类型多样、术前定性诊断困难、多数对单纯放疗的疗效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安全性的提高。诊断性放疗应该放弃。其最佳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论......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份:2020
去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杨学军教授受编辑部所托,邀我为该刊“小儿神经外科”专题组稿,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原因是国内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份:2020
1932年,Harvey Cushing教授最早提出并统一了“颅咽管瘤”这一名词,鉴于颅咽管瘤形态复杂多变、手术难度高且症状多样化,Cushing教授将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比喻为神经外科技术...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份:2002
目的 总结垂体柄在不同类型鞍区肿瘤中的受累方式,探讨如何在手术中寻找和保护垂体柄。方法 对239例鞍区肿瘤患者(手术资料中对垂体柄有明确描述和保留程度的记述)的围手术期......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广东医学 年份:2003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5%~4.0%.高峰发病年龄为5~10岁,在儿童鞍区肿瘤中,颅咽管瘤占50%左右.尽管颅咽管瘤在组织学上呈良性表现,但治疗的困难使...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1
脑循环短暂的中断即可致脑的代谢和功能发生紊乱,甚至脑功能衰竭、脑死亡,是阻碍临床心肺复苏成功的最大障碍。本文着重对全脑缺血的动物模型、组织学改变、生化变化和...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广东医学 年份:2013
“第一等好事就是读书”是中国耕读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文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和境界。记得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唯书乎!”虽我不应妄称文人,充其量只......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年份:2016
上海瑞金医院主办的“瑞金微创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进展高峰论坛”就神经外科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2016年7月3日就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经颅,还是内镜经蝶手术进行......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广东医学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7
[会议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0
[会议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0
[会议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第七届全国锁孔微创神经外科学习班暨研讨会 年份:2006
松果体区位于颅腔正中,松果体区肿瘤指起源于松果体及其邻近组织结构,本文介绍了松果体区肿瘤分类及特点,并就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术的体会进行总结。...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7
垂体腺瘤在一般人群发病率可高达20%左右[1,2].过于积极或保守的治疗方案都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选择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一、治疗方式的选择  1.垂体偶发瘤是否需要治疗:近年的数据表明没有内分泌及视路压迫症状的垂体占位病变(偶发瘤)......
[会议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外科学术会议 年份:2008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神经外科技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神经外科医生受肉眼分辨率和人手操作精确度的限制,无法向更深的领域发展,因此,得益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
[会议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15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6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13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NSICU)越来越多地被重症医学科管理而发展,由于欠缺专业的神经外科和神经重症理念,其所治疗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却未能均为此获益.按专业分类,NSICU是神经外科亚学科,各种各样的证据支持重视和发展规范......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2017
[期刊论文] 作者:漆松涛,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2019
本文叙述了甘露醇在临床中应用中要有明确的指征,强调不是所有的颅脑损伤(尤其是颅内压正常的脑损伤)都要常规使用甘露醇,甘露醇既不能预防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也不能预防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发生。临床上有很多无需使用甘露醇的病人使用了甘露醇,这非但不能让病人获益,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