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880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 年份:2005
《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文章,但在新课标背景下,这篇文章有点难教了,难在哪儿?第一难是新课标强调人文性,但此文语言比较朴素,只有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能让学生感悟的句子...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 年份:2007
当前,传统的书写备课方式逐渐被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改革或抛弃,开始网络电子备课。但是,网络是双刃剑,如果教师过分地依赖网络教案,舍...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年份:20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总是很难搭准脉搏,语文课被忽左忽右的人文情感或语言训练迷失了方向。尤其是当前太凸显了人文性,连语言......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7
教学的依托是文本。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追求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第一性”...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小学青年教师 年份:2001
朗读指导把读的处理过程“外化”,能使学生明白读好的具体操作方法.这如同思维过程的外化,学生明白了思考过程,才能学到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技巧一样,朗读也同样如此....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小学教学 年份:2008
课例:我想发明……(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rn难点:如何在小组交流时体现交际性,在交际互动中创造出完美新事物?...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小学青年教师 年份:2005
在传统观念中,生成是随机的、无法预设的。但我在两次执教《四个太阳》的实践中,觉得生成是可以预约的,它并不完全随着学生的“无轨”而产生。观点一:以前的生成是现在预设过...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2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一、设计引发学生质疑、唤起好奇心的教学过程创新是从疑问、好奇开始的,一个没有创...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 来源:浙江教育科学 年份:2007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写”。浙江省教科院方院长主持研究的《新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在低年级提出“作文先Writing teaching ha...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周莉英, 来源: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全国小语会会刊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沈丹,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吴妮娜,沈旭林,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4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工程的首要步骤。大凡名家上课前都非常注重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支玉恒把《太阳》上得发出...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吴妮娜, 来源: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
[期刊论文] 作者:徐伯荣, 沈旭林,, 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年份:2004
一、开发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杨诚秋,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严赵欢,沈旭林, 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版) 年份:2004
建构主义是制订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与已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
[期刊论文] 作者:蒋芳芳,沈旭林,, 来源: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的一种...
[期刊论文] 作者:沈旭林,闵国锋,, 来源: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实际很多地方用到数学知识。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