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0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比较法研究 年份:2014
前诉系属后,后诉当事人与前诉当事人同一且诉讼标的同一时,前后两诉案件即为同一,此时后诉构成重复起诉。出于诉讼经济计,同时为避免矛盾判决并维持司法秩序的统一,此徒增对...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9
美国没有成文法体系,但是同样会面对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问题。面对这个两大法系共通的问题,没有民事诉讼法证明责任理论因其诉讼构造上的特殊性体现了诸多特色。美国在证明责...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2009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审理方式的改革一直紧随德国,换言之,在审理构造上一直采用口头辩论的一体性。二战以后,日本民事审理方式则深受美国法的影响,在审理构造上倾向于打破口头...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法学评论 年份:2006
主张责任是和证明责任相互独立、分工配合的重要理论之一。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却又在作为裁判规范的民法之下体现出分配标准的高度一致性。主张责任的概念和内涵彰...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份:2015
程序正义既是发现真实的手段,也是判决正当化的源泉。以此为前提的程序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注重心各有不同。第一个阶段旨在强化当事人权,第二个阶段试图以充分的...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环球法律评论 年份:2010
就原告请求支付金钱债权是否可以分割诉讼请求,日本民事诉讼理论中素有否定观点与肯定主张之对立。日本的法院对此也是各持己见。虽然视角不同,但最终决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分割...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10
请求权竞合问题由来已久,产生于actio体制的分离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法表现为两种态度,一者为直面之,并寻求规范适用上的先后;一者则径直加以否认,视之为基础或规范...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15
关于确定判决中的事实认定对后诉的效力,学说上有预决力、非预决力以及证明效三种观点。我国理论实为承袭苏联法"预决性"的概念躯壳,以免证效力为内实,本质上系法定证明效。...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年份:2012
美国诉状的记载事项与诉答的功能息息相关,而诉答的功能又与诉讼构造紧密相连。美国的诉答功能不断变迁,因此诉状的记载也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日本的民事诉状功能单一,只要足...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民事诉讼由辩论主义所支配,当事人对诉讼享有处分权,因此证据限制契约应当具备诉讼上的效力。但是,当证据限制契约与自由心证以及法官的职权证据调查相冲突时,证据限制契约则...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中国法学 年份:2012
民事诉讼审理方式经历了从书面审理到口头审理的历史变迁。从立法史上以言,我国民事审理方式承袭西制,系以口头主义为主,辅以书面主义的混合方式。引发当下民事诉讼迟延与庭...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12
双方当事人各自提出有利于己的诉讼资料便是攻击防御方法。双方当事人攻击防御的构造决定了诉讼中主张证明的基本结构。换言之,请求原因、抗辩、再抗辩是当事人攻击防御的基...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法商研究 年份:2013
2001年,举证时限这一颇具创新性的民事诉讼制度在饱受争议中出台。嗣后,理论研究者对其褒贬不一,司法实务部门的具体操作也各有不同。2012年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中国法学 年份:2015
我国民事庭审结构大致可分为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前后两个阶段。在我国诉讼模式从职权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情形下,这种以苏联为样本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庭审构造致使庭审各阶段功...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法学评论 年份:2012
将诉讼要件甚至本案要件植入起诉受理条件,从表面上看似乎提高了立案门槛,但通过一一分析《民事诉讼法》关于实质性受案条件的各款规定后可以发现,我国的案件受理条件并不存...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05
当下,民事司法改革和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正面临着双重困惑,为了解决危机,我们需要重铸方法论工具和概念工具,要件事实理论因为其自身的体系化和规范性,似乎可以提供一条有益的...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实务中的诉讼可以根据要件事实理论组建成标准化模型。作为民事裁判的法官,必须明确诉讼标的的分配方法,而当事人(律师)则必须组建自己的攻防体系,因此,不论是对于法官抑或是...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政治与法律 年份:2009
中间判决产生于法官指挥诉讼的裁判。其因产生于审理途中以准备终局判决从而获得"中间"之谓。德日均有该制度,除因历史沿革外,还在于中间判决所承载的促进诉讼、整顿审理等机...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当代法学 年份:2012
当事人与诉讼标的相同是广义的同案,狭义的同案仅指诉讼标的相同。广义上的同判是指判决主文和理由部分相同,狭义的同判仅指主文部分相同。同案同判符合普通国民对于司法均等...
[期刊论文] 作者:段文波,, 来源:政法论坛 年份:2004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举证责任的本质视为行为责任,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客观证明责任论已然成为学界通说。在此情形下,立法者潜意识里仍然以行为责任论为基础订立了若干证明责...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