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67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田园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
[学位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2011
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隐逸诗人壮志难酬之下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不是笑着归于田园的,而是带着丝丝的牵挂和遗憾,流动于诗行之间的遗憾,...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0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一代圣贤吕不韦对百家思想进行了优化整合,在《吕氏春秋》里对社会个体和共体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编织出宏伟的“万民为主”、公平合理的帝国之梦。然功败垂成,中国历史上......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中国有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恰因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才绽放着无限绚烂的魅力;恰因这一传统的卓尔不群,才使中国文学精神张扬着异于西方文学的特征——"气"之魂:或......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陶渊明园田诗饱含着诗人诸多的积郁与苦痛,特别是义熙四年的火灾使陶渊明完全走进了郁闷、苦痛的心理体验。《饮酒》组诗是他田园生活复杂、多重感受的记录。就火灾始至义熙...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0
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 来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0
空前的统一,剧作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杂剧演员与观众的积极接受与传播,使元杂剧短期内走向繁荣;由于繁荣的时段、所处的地域、开放的程度、民俗风格、文化传统、接受群...
[期刊论文] 作者:武宏璞,高申平,, 来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随着对刘宋政权的默然肯定,再加上诗人年岁的衰老、身体的病...
[期刊论文] 作者:高申平,武宏璞,, 来源: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2
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态、社会思想生态及家庭境遇等方面的不同,陶渊明与屈原、庄周对社会的关怀表现迥异,他们的诗作具有不同的风格:屈原的诗作饱含悲着壮之气,庄周的作品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