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04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中外法学 年份:2015
打击错误的本质问题是因果偏离与故意归责的实现问题。法定符合说将故意抽象化,用抽象的反对动机实现故意归责,混淆了过失行为危险与故意行为危险,忽视了因果偏离的重要性,面...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 年份:2010
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保护法益不是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而是生产经营的经济利益。本罪的行为对象是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的生产经营也应得到适度保护。本罪...
[学位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 年份:2005
研究共犯与身份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在立法上,我国《刑法》总则的共同犯罪部分,没有规定共犯与身份问题;司法解释对...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1
四要件体系的整体性和一次性特征,一方面导致无谓地追求不同身份者共同犯罪的同一罪名,另一方面无法解决无身份者利用不知情的有身份者实施真正身份犯的案件。而阶层式体系认为......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2012
客观处罚条件与不法构成要件要素具有排斥关系。在判断后者的类型性特征时需借助客观归责理论。构成要件结果必须是构成要件行为类型性危险的相当性实现。基于此,丢失枪支不...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10
经传唤到案可以成立自首。投案对象可以包括被害人,但要求具有接受审判的意愿。亲友送首时,可以不要求行为人具有投案自愿性。供述同种罪行可以成立特别自首。交通肇事后报警...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中国法学 年份:2018
我国通说认为,实行犯因对象错误而制造的错误结果一概能够归责于教唆犯,这种结论过于绝对。该问题需从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两个维度审查。客观归责的实现不等于主观归责的实现...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法学家 年份:2016
关于结果推迟发生的案件,主流的既遂结论在客观归责与故意归责上的论证并不充分。在客观归责领域,行为人的后一行为危险与前一行为危险应是独立关系,而非伴随关系。后一行为...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政治与法律 年份:2011
作为排除犯罪事由,受胁迫行为的属性只有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如果受强制行为丧失意思支配可能性,进而失去实行行为性,则阻却构成要件该当性。如果受胁迫...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东方法学 年份:2017
指责处分意识不要说无法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并不妥当。处分意识的必要性在于占有意思的必要性。处分意识是指处分人意识到将自己占有的财物或享有的财产性利益转移给对方占...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7
侵犯著作权罪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何理解"复制发行",如何认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起刑差别,如何看待"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应当基于客观主义立场,根据客观解释原理,结合实...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16
我国刑法中"量刑规则"与德国刑法中的"量刑规则的通例"并不相同。对我国法定刑升格条件分类时,若依定型性标准,会导致划分出来的量刑规则在贯彻责任主义上表现不一致。而依违...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2018
关于构成要件错误,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的分析视角是效果论,通过比对预想结果与实际结果来决定结果归属,然而这一分析路径并不能为结果归属提供实质根据。相反,考察危险发...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年份:2017
"社会危害性"没有揭示罪量要素的本质。罪量要素是违法的程度要素,既包括客观的违法要素,也包括主观的违法要素。但是,罪量要素不是责任的程度要素。罪量要素在立法上具有不...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关于"揭发他人犯罪":第一,"他人犯罪"不应以共同犯罪来划分,而应以证据要求来划分;第二,其中的"犯罪"在刑法和刑诉法上均具有多义性。对于"花钱买立功线索"问题,只要行为不存...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经济师 年份:2007
对证据法学实行双语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于教材问题,应当注重原版教材的选择。对于学生的语言障碍问题,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结合过渡式和渗透式...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中外法学 年份:2018
未遂犯的判断重心在于行为不法。判断行为不法,必须重视主观不法。故意是主观不法要素。故意行为危险具有目的性与支配性,过失行为危险具有任意性与盲目性。考察未遂犯,重点...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20
法规范有一阶评价(实质评价)与二阶评价(规制评价)之分.基于此,违法性认识的对象不是社会危害性,而是刑法禁止性,不包括非刑法规范的违法性.违法性认识是故意要素还是责任要...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 年份:2021
欺诈发行证券罪的直接保护法益是投资者对证券审查机关的信赖,间接保护法益是不特定或多数投资者的财产利益.私募债券不是本罪的行为对象.在认定欺诈发行时,判断基准是一般理性投资者,而非具体投资者;判断方法是形式判断,而非实质判断.在追诉标准上,“发行数额......
[期刊论文] 作者:柏浪涛,, 来源:刑事法判解 年份:2014
直接性要件在转移占有型财产罪的构成要件中的地位,易被实务界忽略,由此导致有争议的判决频频出现。例一,被告人钱某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交易大厅,通过偷窥和推测的方法获得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