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02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5
原来的宝兴杂岩及宝兴复背斜实际上是由许多个冲断构造岩片所组成的无根外来岩块,属推覆体性质。其根带是康定杂岩原来的顶部成分。在推覆作用过程中由西北向东南运移而来,其位......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4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8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紧密相关。构造带的分布和发育程度控制了大地震的主要范围和余震范围。构造带的推覆构造特征很可能控制了地震震源深度、震中区与烈度区的不同位等...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年份:1996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3
龙门山南段末端地区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康滇南北带和北西向甘孜地槽褶皱带交接地区。对其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及基底杂岩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推覆构造...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2
龙门山南段宝兴地区存在着多次推覆和多层滑覆现象,以及推覆滑覆叠加样式。该区存在着印支运动的遗迹,推覆构造在大部分地区切割了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造山过程经历了褶皱和推...
[会议论文] 作者:林茂炳;, 来源: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学术研讨会 年份:1985
四川龙门山区由东北而西南,绵延五百余里。平均宽度50—60Km,北起青川、广元与秦岭相连,南达宝兴、天全一带,与康滇横断山脉相接。中段包括北川、江油、汶川等地区为四川盆地西北......
[期刊论文] 作者:吴山, 林茂炳,,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1
通过地层关系、构造变形分析及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位于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前缘的唐王寨向斜主体,为大型外来岩块。它与龙门山中段彭灌飞来峰群一样,是随龙门山推...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吴山,,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1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 马永旺,,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5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是一个巨大的岩性复杂的地质体,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剖面研究和1:5万区域地质填图表明,它是处于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中的一个构造变形十分强烈 构造片......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俞广,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7
茂汶断裂耿达-汶川段主要发育于以花岗岩为主的前寒武系彭灌杂岩体中,韧性变形特征十分明显,在龙门山主干断裂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它是一个由多条断层组成的一个构造应变......
[期刊论文] 作者:马来旺,林茂炳,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4
讨论了彭灌断裂带的宏观及微观变形特征。宏观构造,显微构造特征反映出该断裂带为一条脆性逆冲推覆断裂,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碎裂作用。断层主要产于中生代地层之中,并有叠置的推覆......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俞广,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7
茂汶断裂耿达—汶川段主要发育于以花岗岩为主的前寒武系彭灌杂岩体中,韧性变形特征十分明显,在龙门山主干断裂带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它是一个由多条断层组成的一个构造应......
[期刊论文] 作者:苟宗海,林茂炳, 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年份:1996
什邡县、彭州市、都江堰市、汶川县等地,分布着诸多的旅游景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山景、水景、生景、气景和文景的旅游片区。根据景点的开发情况和地质地貌景象特征,可以划分为......
[期刊论文] 作者:林茂炳,陈运则,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6
双石断裂是龙门山南段的前山断裂,但并不是真正的盆地与造山带的分界。它是一组兼具有走滑性质的逆冲断裂,断裂带中具有许多红色地层夹片和印支期不合残块,充分反映了该断裂发育......
[期刊论文] 作者:苟宗海,林茂炳, 来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期刊论文] 作者:侯建勇,林茂炳, 来源: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章依据区调工作成果,把龙门山南段金台山飞来峰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并认为金台山飞来峰是一个“多层楼式”的几何结构样式。是龙门山南段逆冲推覆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形...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