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89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计算机安全 年份:2005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健康地运行,国务院颁布了27号文件,随后专家提出了"三纵三横两中心"的具体发展与实施计划,到今年国家正式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份:2003
目的 :分析评价脑梗死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医学文献 ,对脑梗死的各种治疗方法及相关药物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 :脑梗死是由多种致...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2005
头晕和眩晕是神经科、内科、甚至耳鼻喉科常见病症,它几乎与临床各科都有关系,我们应该重视它,深入而全面地去认识它.对于它的正确诊断在条件很好的大型医院困难会少一些,因...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2004
传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定义是因突发的局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症状消退后病人一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级医刊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份:1997
Satoyoshi综合征1例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李鸿培Satoyoshi综合征是由Satoyoshi1963年首次报告的,是以进行性痛性肌肉痉挛、毛发脱落、腹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也叫复发性痛性肌痉挛综合征。......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年份:1979
脑型疟疾可能是一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散性脑病。诊断困难,死亡率高达33%,尽管对本病进行了广泛地实验研究,然而在其病理生理和治疗方面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北京医学 年份:1984
脑面血管瘤综合征又称三叉神经血管瘤病或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侵犯神经、皮肤、眼和血管。国内已有报道,现将我们观察的1例报告如下。Cerebral hemang...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医刊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医刊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年份:2005
帕金森病(Parkison diseases,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发达国家患病率为106~307/10万,我国患病率为18.2~4/10万....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1999
长期以来,临床神经病工作者都苦于对脑梗死的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代代人不停地探索,虽然近10年已推出不少新药用于临床,但仍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随着溶栓治疗在治疗心肌梗死......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 年份:1996
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均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称为应激性溃疡。早在1932年Cushing就报道了严重颅内疾病并发的胃及十二指肠糜烂和溃疡,因此也称为Cushi...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 年份:1995
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生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而无论国内或国外资料都充分表明居危险因素首位的是高血压,特别是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病。因为它既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也是脑...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 年份:1994
呃逆(打嗝,hiccup)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使之突然下移、空气快速吸入呼吸道内而声门或气管上端的声带迅急关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声音。一般认为呃逆是一种反射性动...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200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病因和临床情况复杂,在治疗上尚没有一个广泛适用而有效的疗法.目前治疗药物多,治疗方法也很多,有的还存有争议,下面将认识上一致的处...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计算机安全 年份:2011
主要针对安全信誉的基本概念、安全信誉度的评估管理,以及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利用安全信誉技术改善安全产品的防护能力,以及监测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李鸿培,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年份:2006
可信计算以及可信网络的研究都是为了最终提高系统或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系统或网络用户对其业务应用的可信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