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76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8
许多观众看完姜文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主要因为这个超现实视觉文本所具备的充沛的接受张力和巨大的解释学空间,彰显出该影片的先锋意义和实验内涵。...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5
本文针对写作教学中量多质差的现象,为追求更高更好的写作效果,提出了精品意识这一概念,旨在以精品意识取代学生的以敷衍交差为目的的及格意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新课程学习(综合) 年份:2010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倘使儿童或少年的心灵是敞开的,那它就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这条小河映出洁净而晴朗的天空;如果是闭塞的心灵,那它就是黑暗的深渊,蝙蝠和...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年份:2009
记得故乡一位名士的长篇感世诗,开头四句是:"花开兮蝴蝶至,人困兮亲友疏,诗朋酒友一唤三千,急时寻人百无一至"。叹息文人之间友情的虚...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5
一、“说文”法改革的起因1.当前作文量大而质差的现状亟待改变。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多写多练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法宝,但这种以数量促质量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一...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3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写作 年份:2002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多整体横向比较,少个体纵向比较。在作文的批改和评讲中,教师往往是将全班作为一个整体,采取班内横向比较的方法,置学生个体于群体之中,进...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写作 年份:2007
长期以来,写作意志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受到写作理论界的重视,将其视作写作的必备素质而加以研究的文章在报刊上更是难以看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可...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本质上.理解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人类经验的个体性和有限性内嵌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具体而言.中国文学解释学认为。人的不同知识水平、眼界见识、艺术修养、思维能力乃至心理素质......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若不从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域观照道家语言哲学的解释学维度,我们便很难谈得上全面深入地厘定老庄言意思想的精义。换言之,若不从道家语言哲学里汲取本体的支撑,我们便不能真正...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中小学管理 年份:2004
让师爱在评语中流淌河南省焦作市第三中学李有光每学期期末给学生写操行评语,这是中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写在《学生成绩册》上的操行评语,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07
本文从精英文化立场出发,通过对电影《疯狂的石头》的个案研究,试图揭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正在调动一切可以搞笑的手段和资源,从而引导消费者走向全面嬉戏化的恶性本质。文章...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诗歌的独特体制使之必须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应。应...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本文认为,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方法论同时具备生命性和精神性两个维度,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前者注重的是人的身体感官的生命感受,这是体验的"物性"基础;后者强调的是...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开封大学学报 年份:2008
从文化探源的视域来研究可以看出,"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论的核心范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应该由"以人为本"提高到"以心为本",对中国美学的认识应该由"人化批评"上升到"心化...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4
"兴"在孔子《诗》学里,主要是一种祈向己意的、不同于《诗》之原旨的解诗方法。作为"第一读者"的孔子,在《诗》学理论甫一架设之际就为后代规定了超越《诗》之本义的接受取向...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南宋陈善的"出入"说、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论以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可以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意义观与理解观的纲领和代表。比较西方解释学的"更好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心学也。”文学创作历来被看作是一个写心传心的过程。心灵本来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长期以来,不论是写作理论还是写作教学实践,我们过分注重学生的外在写作技能的训练,...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在西方哲学解释学看来,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有多少个不同的自我,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理解。进一步讲,自我理解不是限定了理解的多样性而是加剧了理解的差异性。欲实现...
[期刊论文] 作者:李有光,,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2009
物化思维和心化思维,究其实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主体说,是人被"物化";从客体说,是物被"心灵化",心化思维强调审美对象的心化即主体化,而物化思维则强调审美主体的物化即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