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45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90
当代西方哲学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这是否意味着向例作为其存在方式的辩证法,也随之进到了“后辩证法”时代?本文追寻西方传统哲学在本世纪被放弃的踪迹,指出以存在学派...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了张伯钦、管诗两同志的《“矛盾”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以下简称《地位》).文章对矛盾范畴的探讨,颇有新意,读后得到...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86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开放时代 年份:1987
【正】 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举世触目的中国体制改革,象阵阵惊雷,震动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引起我国社会和人民在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诸方面的巨大翻新...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85
矛盾问题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研究辩证法,当然要首先明确何谓矛盾。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把矛盾等同于对立和斗争的看法,诸如:“可以把‘对立’和‘矛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因为“‘互相对立’表现了‘矛盾性’的最本质的关系”;“‘矛盾’只是‘反对......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6
近几年来,针对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成绩也是可观的,然而还有许多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5
【正】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联系”是一个最简单的规定,把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可以的。我也以为,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历史考察,确认“联系”是唯物...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4
【正】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辩证法“实质和核心”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志指出“实质”和“核心”并不是同一个东西。我赞同这种看法。但“实质”和“核心”因甚不同,...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1986
中国哲学要彻底摆脱长期以来的“左”的思想禁锢就必须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历史的、现状的和未来的认真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考察,还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无论是“应用哲学“的出现,还是哲学体系的建设,都确实......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正】 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建构,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门理论科学的知识形式,它的范畴体系必然是一个由各种要素辩证运动、不断推进、逐步丰富起来...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8
【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指导,其核心和精髓又是唯物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哲学的现代化,都应首先从辩证法着手.本文试...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5
【正】 读了刘歌德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也谈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裁《江汉沦坛》1984年第7期),启发很大,得益非浅。但从我们双方的不同意见来看,问题还可以进一步...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正】关于哲学改革和哲学现代化要重意义的认识,已在我国哲学界初步确立起来了;而哲学怎么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我们从何处入手进行哲学现代化建设,则是急需深入一步探索...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1985
几年前,针对在思想上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进行了重新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在这场讨论中,人们对“联系”涵义的理解出现了不少歧义,这种歧义不单单存在于不同的论著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个论者的不同论著之中。他们......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1987
象不少同志指出的,探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唯物辩证法逻辑结构体系的思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列宁的某些论断、札记或“要素”,而必须着眼全局,通观《哲学笔记》的全部内容,寻找列宁构筑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线索和设想。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发现在《哲学笔......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1986
当前,关于哲学改革和哲学现代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已在我国哲学界初步确立;但是,哲学怎样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我们从何处入手进行哲学现代化建设,则是需要深入一步探索和明确的。笔者认为,哲学现代化的第一“化”是哲学体系的现代化,因此,主张把对哲学体系的研......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广义上说,联系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任何...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君,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年份:1987
在新的实践、认识和价值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考虑列宁关于事物的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的原则。事物的本质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分析和把握矛盾,只是人们认识事物复杂关系的一种方法,它只可以透视认识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深度。实际上,恩格斯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