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87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化工管理 年份:20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考古 年份:1992
1987年6月,内蒙古乌盟文物工作站与卓资县文物管理所共同进行文物普查时,对三道营古城做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一、古城地理位置及地貌古城位于内蒙古卓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大批流人,他们被流放或贬逐到边疆后,写出了大量诗词。其中有许多诗词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既是流人文化的一种载体,又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黑龙江文物丛刊 年份:1983
先生名国桢,字刚主,原籍河南安阳,1901年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道的中衰,他没有正式上学,仅念过几年私塾,只是在祖母的教导下,走上了酷嗜诗文的道路。...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0
旅游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产物。黑龙江省的旅游文化中真正得到开发的只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至于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流寓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6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5
有清一代,爆发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每一次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终也都失败了。革命领袖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10
本文介绍了明代向东北流放的刑法特点、主要戍所、流人数量之众多,并介绍了明代朱善、孙、黎贞、陈循等十余位重要东北流人流放辽东的原因及其诗歌创作概况,以揭示广大流人在...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1992
东北是少数民族的故乡,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灿烂文化,从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与进步,并为整...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内蒙古文物考古 年份:2003
乌兰察布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山脉东段东西横贯中部,其地理位置、自然面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地区处在一个农牧业交错的特殊地带。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1
一“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吴梅村送吴兆骞出塞诗康熙元年(1662)年底,由山海关通往宁古塔的道路上,天气阴沉,“雪花如掌,朔风狂吹,指坠马上”①。一支数十...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内蒙古文物考古 年份:2003
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地域文化研究 年份:2004
地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种受土著居民、政治统治、经济交流等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交融现象。而边疆地区早期的文明多源自于被忽略的流人文化,这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我国各地饮食习俗不同,菜肴有别,某些地区的菜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川菜、闵菜、粤菜、湘菜、鲁菜等皆是。近年来,龙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它的出现、形成、发展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1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0
清初统治者一度采取过实边的政策,曾经把许多反抗其统治或触犯刑律的人流放到东北,其中,今黑龙江地区的流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风俗的改变、民族的团结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北方文物 年份:1988
桐城钜笔挈大纲,龙沙纪略灿缥缃。刘(王盛)《龙江怀古》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南山集》文字...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兴盛,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9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