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29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年份:1981
根据中法两国政府关于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合作研究计划, 1980年中法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一起,对喜马拉雅山北坡进行了地质调查、磁大地电流测深和天然...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83
地质矿产部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科研成果评审会于1983年6月12日至22日在烟台召开。全国八十多个单位和部门,一百六十多位科学家,会聚一堂,对提交大会的37份科研成果,进行了认...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89
由中国国家岩石圈委员会与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第七协调委员会(CC-7)共同发起,中国国家岩石圈委员会GGT协调组主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筹办的东亚GGT国际讨论会于1989年4月3日至7...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年份:1982
中法两国地学科学家于1982年5月10日至12日在桂林举行了“第二次喜马拉雅山地质科学讨论会”。中方与会代表有李廷栋、叶连俊等28人,法国代表有奥贝尔(G.Aubert)、阿莱格尔(...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地质论评 年份:1982
中法两国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于1981年4月27日至3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喜马拉雅地质科学讨论会上宣称,通过双方合作,去年在西藏喜马拉雅地At the first Symposium of...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2004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更好地引导地质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地质找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地矿部党组在征询...
[期刊论文] 作者:孙坦,李光岑, 来源:地质科技管理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林宝玉,, 来源: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年份:1982
前言对东昆仑地槽褶皱系形成的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有人将其划分为加里东褶皱系,又有人划分为华力西褶皱系。就华力西褶皱系而言,也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和划分方法。所以造...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劳雄,, 来源: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年份:1982
前言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山系之一,由中生代褶皱山脉组成,呈东西向展布,一般海拔5000—7000米,现代冰川林立,成为南北之间一条屏障,横亘在青藏高原中部。温泉地区位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岑,肖序常,李廷栋,袁学诚,杨华, 来源:地球学报 年份:1990
格尔木—聂拉木断面纵贯青藏高原中部,它与区域构造线直交,穿越了该区主要地质构造单元。格尔木—聂拉木岩石圈断面图是作者参加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
[期刊论文] 作者:肖序常,万子益,李光岑,曹佑功,周祥,,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1983
以巨大蛇绿岩带为主要标志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早已引起中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为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结合带。近年来,通过较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上述问题有...
[会议论文] 作者:肖序常, 李廷栋, 李光岑, 高延林, 许志琴,, 来源: 年份:1990
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可分出五个主要板块,即:Ⅰ.中朝板块(地台),Ⅱ.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Ⅲ.扬子-巴颜喀拉板块,Ⅳ.羌塘-冈底斯板块及Ⅴ.印度-喜马拉雅板块。它们之间相应地由四...
[期刊论文] 作者:李廷栋,肖序常,李光岑,高延林,周伟勤,, 来源:大自然探索 年份:1985
根据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和中法地质及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地区合作研究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使我们有可能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及其演化作出新的认...
[期刊论文] 作者:宁奇生,李永森,刘兰笙,李光岑,周伟勤,, 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年份:1980
成矿建造、构造—建造—成矿带是区域成矿规律分析中几个带根本性的方面。研究它们是试图把大地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作用联系起来,从各类矿产形成的时空分布规律, 去探讨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