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21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198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伦理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为实出。儒学在封建社会中被定于“一尊”,正得力子它的伦理思想。毫无疑问,研究儒学应以它的...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14
重提"源原之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源")与当代中国特色...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8
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了"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展开了热烈的...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199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利于道德进步朱贻庭(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无论作何解释,当前社会所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毕竟是一个事实,人们迫切要求惩治腐败,改善风气,加强道德建设,提......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形"、"神"和"形神之辨"是古典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和一个重要论题。其原义是用来对人体生命结构的哲学概括,同时也推衍于艺术、文学、建筑以及医学、武术等领域。随着国...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年份:200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概括。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把“加强和谐社会建...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家庭美德,这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家庭伦理成因的“源原之辨”立论,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伦理学研究 年份:2008
朱贻庭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已有三个版本。在学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值此书列入教育部“十一五”普通高校教材重点出版计划再印之际。我刊特载......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7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记述了春秋后期老聃的基本思想,约成书于战国。《老子》一书,文约义丰,短短的五千多字,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6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04
荀子的"重己役物"和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集中地概括了儒道的"超越"思想和"超越"精神。他们认为人应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功利追求,"重己役物";求利而不为功利所役,不应成为...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4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提出"本末之辨"来注解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和道德结构:"本"指道德之本真,亦即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之外在规范形式。王弼将老子的道德哲学精髓概括为"...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5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生成,都有"源"与"原"两个方面的综合成因,即"源原整合"。作为现实文化之"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与现实之"原"相整合,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有"古今通...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4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而早于孔子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史伯曾提出了"和实生物"。这两个论断都具有辩证法的深意。但是,由于孔子的"圣人"威望和儒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13
进行道德治理关键在于倡导和坚持正确的道德的价值取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末"之辨概括道德的价值结构,即"本"指道德之内在本真,亦即德性良知和道义精神;"末"指道德之外...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16
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是地道的中国哲学话语。万物由“和”而生,“和”是事物生存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和”的本质在于“生”。儒家提出“中和”,由“中”而“和”,回...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伦理学研究 年份:2017
自序研究传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少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是应当?"是什么"是对传统文化的事实判断。就是从历史的视阈回...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有"伦理"("人...
[期刊论文] 作者:朱贻庭,,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06
胡守钧教授在《社会共生论》中,从社会存在论角度首次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并从人性论的思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共生的机制——“斗争与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是“社...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