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09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7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一得江苏曹伯高学生的思维是一条河流。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生积极思考,目的就是想让这条“河流”流得更有波澜、更顺畅,不至于凝滞而成“死水”一潭。......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 年份:2004
“十二五”以来,兴化教育提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打造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问三亮三评”,塑造教师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1
一、华而不实:夭殇的名著阅读(一)少读,缘于时间的紧箍咒有识见的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出的学生多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却常常被套上来自多方面的时间紧箍咒。一是来自家长的。家......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份:2010
一、朴实、真实、扎实——理想的语文课堂朴实,这是笔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语文课堂的教学风格。时下花里胡哨的课堂较多,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好,语文味儿被冲淡。“语文教学是......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7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名篇,很多人教过,很多人学过。然而,小说中多次描写的“祝福”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有很多人,包括一些语文教师在内,没有搞清楚......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份:2010
一堂课是由教与学的多面活动构成的,其间既不能因教而失落了学,也不能因学而失落了教,成功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之“我”与学之“我”的互动映衬。就某种意义而言,教是整个课堂活动的触发点,它引领着学的生成与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7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和《〈论语〉八则》中都有“不亦……乎”的句式。对此,同册教参第44页“重点难点集释”的说明是:“这种句式,古代汉语...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7
今年的安徽高考作文题是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是一道文学类命题,是一道引发了强烈负面评价的作文题.2007年6月9日,央视“东方时空”在“高考...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5
文言判断句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最常见的,它有自身特点.在它如何表示判断的问题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与不少教辅用书都有误解,主要是如下两点....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7
如战场一样的考场上的硝烟虽然已散去几个月了,但考场之外就试题高下优劣的论战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似乎对其咂摸品味何时都不会嫌迟嫌多。那么,本期...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年份:2012
一、语文教育服务“人的发展”在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新的课程改革根据形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阅读与鉴赏(高中) 年份:2007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年份:2004
里下河平原的风别具一格。里下河平原的风是轻轻的、柔柔的。春暖而不显张扬,夏热而不觉干燥,秋无肃杀之威,冬少彻骨之寒,有如一位温顺敦厚而慈爱满怀的母亲。Lixiahe plai...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大纲终于取消了加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前面表示“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的“*”,这非常正确。因为这一部分本是文言文所以为文言...
[期刊论文] 作者:赵长河,曹伯高,, 来源:文学教育(上) 年份:2011
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关乎为青少年“打一个精神底子”的大事,但是目前的名著阅读却呈现出少读、浅读、听读的怪现状。为此,在名著阅读的引导上,要引导学...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钱吕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1.关于李白《将进酒》的两个“君不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李白诗歌名篇《将进酒》开篇的两个排句。理解起来并无困难,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这八个字即可尽其意。八字尽意,偏偏要用三十四字,......
[期刊论文] 作者:钱吕明,曹伯高,,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7
这里所说的文学视野,主要是指以文学的眼光看待文学。就文学而言,其价值应该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即其文学性,而不是其社会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钱吕明,,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份:2007
一、如何选择材料?  在议论文中,材料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和道理,包括事实材料和理论依据,统称为论据.事实材料又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事实材料,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之一.那么,选...
[期刊论文] 作者:钱吕明 曹伯高,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份:2006
《人民教育》2006年第10期教学专栏重提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话题,推出了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东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同时刊载了王晓春老师与闫学老师就这堂语文课该教什么的8篇争鸣文章。两位老师争论的焦点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是语文知识还是人文熏陶。......
[期刊论文] 作者:曹伯高 钱吕明, 来源:阅读与鉴赏(高中) 年份:2007
《登高》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汪洋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浑高爽,慷慨激越,浑然一气,古今独步。就写景而言,有工笔......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