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79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79
本文讨论的是大陆型浅源大地震的一种构造活动方式。通过对六个大震的分析表明,大震序列具有共轭的双向破裂面。两个方向的破裂面发育程度一般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震区介质的...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85
本文的目的是寻求强震前的构造活动模式,从而得到地震中期预报的构造活动信息。主要通过华北地区3个6级以上地震(唐山、海城、和林格尔)前后中、小地震分布图象的变动,得到共...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93
本文主要依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出版的1:600万《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M_L≥2,1970—1989)》,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基本图象进行了构造解释。由获取的中上地壳构造信息发现,本区具有清楚的共轭地震构造特征。并且指出,华北平原拗陷区的深、浅构造具有某些不协......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91
本文对分散在地震学各分支学科中反映地震破裂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归纳后指出,由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地形变测量、地表形变带、烈度分布及某些前兆场等方面的资料共同证实,在强震孕育和爆发过程中显现出清楚的共轭破裂现象。文中进而讨论了地震共轭破裂特征及......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84
强地震前的地震空区已有许多研究,存在着不同的勾划原则和结果。本文从地震构造成因的观点出发,以寻求强震前构造活动状态为目的,把地震空区及与其配合的地震分布图象都看做...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地震地质 年份:1982
本文从强震的地质背景——发震构造特征和破裂性质——出发,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强震的时空分布图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强震序列的多种现象,将强震分为A、B两种地震地...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81
作者通过某些大地震的考察和收集到的22个地震形变带资料的分析,首先指出构造形变和非构造形变的区别,并且对构造形变带进行分类研究。尔后提出了我国地震形变出现的构造组合...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徐杰,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78
龙陵地震是由7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序列组成的强震群,除了两次大震(M7.3,7.4)之外,还发生了M≥6的强震5次。 龙陵地震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被三条大断裂包围的三角形断块内部。...
[会议论文] 作者:张四昌, 徐杰,, 来源: 年份:2004
龙陵地震是由7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序列组成的强震群,除了两次大震(M7.3,7.4)之外,还发生了 M(?)6的强震5次。龙陵地震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被三条大断裂包围的三角形断块内部。发...
[期刊论文] 作者:满开言,张四昌, 来源:西北地震学报 年份:1993
本文研究了华北东部地区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对该地区1966-1976年发生的5次强震的震源机制、地震形变带、余震活动、极震区等震线、地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华北东部地区地震破裂具有在强度上不对称的共轭剪切破裂特征;地震破裂相对于地质构造具有......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 刁桂苓,,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5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刁桂苓,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92
本文采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主要的构造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序列是一个由多条断裂参加并逐次活动的复杂构造过...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蔡华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2
本文首先提供1991年5月29日、30日唐山5.1、5.3级地震的宏观烈度考察结果,其震害特征表明,未来的地震活动对唐山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无大的影响。而后结合有关的微观资料,从破裂...
[期刊论文] 作者:孙佩卿,张四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1
本文对1990年7月21日大海坨山Ms4.6级地震进行了总结。主要依据《大震现场工作研究汇编》中的方法,运用河北台网的资料对本次地震的类型做出了及时的分析,认为这次地震是一次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短期内本区不会有更大地震发生。事实证明所得结果是正确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刁桂苓,张四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8
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格局,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小地震条带。条带由20余年持续发生的小震组成,与华北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相同,是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的西延段落......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刁桂苓,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6
使用地震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腾冲一勐海地区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认为:本区存在长400km,宽45km的地震构造带,它是由一条长400km,宽25km的NNW向右旋剪切带为主干和几条NE-NEE向左旋走滑断裂变切而成的共轭地震构造带.带内地震具有线性排列和统一的周期......
[期刊论文] 作者:蔡华昌,张四昌,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1992
用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方法,对唐山古冶西1991年5月29、30日5.1、5.3级地震5-7度区的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按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划分出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
[期刊论文] 作者:刁桂苓,张四昌, 来源:山西地震 年份:1999
从地震学与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出发,通过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及震源机制的研究,得到了1989年199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同一阳高即走向NE25°,倾向NW,长约20km,埋深5 ̄7km,宽12km,高角度......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刘百篪, 来源:地质科学 年份:1978
一、前言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峨山、建水三县交界地区的曲江河谷发生了7.7级地震,震中位置是:东经102.6°;北纬24.1°,震源深度约为13公里。震中烈度10度强。I. Pref...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四昌,赵军,刁桂苓,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年份:
使用地震资料(等震线、地表破裂带、地形变、余震平面和剖面分布及震源机制)描述强震震源断层的立体特征。发现震源断层的上界即为由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G界面,并与该界面之下的高倾角深断裂吻合,证明地震时深断裂发生了剪切错动。震源断层与G界面之上的铲形正断层构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