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569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宋艳冗,顾彦, 来源:MSC.Software虚拟产品开发(VPD)中国用户大会 年份:2007
本文利用MSC Nastran 进行了简单结构膨胀腔的声学性能预测,数值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良好吻合,表明有限元法用于消声器的声学性能研究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复杂结......
[会议论文] 作者:宋艳冗,汪洋,刘剑, 来源:2008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年份:2008
本文利用优化软件OPTIMUS和发动机性能仿真软件Wave的接口,建立了发动机的OPTIMUS优化工作流模型,在OPTIMUS工作流中运行发动机WAVE模型,得到DOE实验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动...
[期刊论文] 作者:韩坤,屈晓峰,宋艳冗,, 来源:汽车技术 年份:2016
针对某越野车进气口噪声引起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GT-POWER软件计算空气滤清器传递损失,结果显示其传递损失偏低,从而导致进气口噪声大。研究穿孔管消声器传递损失特性与穿...
[期刊论文] 作者:高传宝,宋艳冗,李英, 来源:2009汽车NVH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 年份:2009
利用GT-Power模型首先计算出整车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出全油门工况下的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值,比较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的误差及原因分析,总结了用GT-Power模型...
[期刊论文] 作者:宋艳冗,葛蕴珊,张宏波, 来源:车辆与动力技术 年份:2005
基于管道声学理论,利用AVL公司的Boost软件建立排气消声器模型,进行某轿车的排气消声器改进设计.实验证明,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发动机排气气流对消声性能的影响,并可以...
[期刊论文] 作者:宋艳冗,葛蕴珊,张宏波,, 来源:汽车工程 年份:2005
考虑了发动机排气系统中气体的非定常流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排气消声器和发动机的耦合仿真模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了某轿车的排气消声器设计,在设计时模拟了汽车加速噪...
[会议论文] 作者:顾彦,宋艳冗,汪晓虎,刘禹, 来源:MSC.Software虚拟产品开发(VPD)中国用户大会 年份:2007
本文运用MSC Nastran 线性接触,建立了汽车排气系统运动包络面的计算方法。与通常的非线性有限元以及多刚体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更精确、高效的特点。...
[期刊论文] 作者:葛蕴珊,谭建伟,宋艳冗,陆小明,, 来源:内燃机工程 年份:2007
基于GT—POWER软件建立了包括增压柴油机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和排气消声器的工作过程模拟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发动机的外特性指标、最高燃烧压力、进排气系统压力波动...
[期刊论文] 作者:葛蕴珊,谭建伟,姜磊,宋艳冗,, 来源:汽车技术 年份:2006
提出了一种汽油车进、排气系统降低噪声方法,并基于Helmhohz共振原理,利用三维CAD软件Pro/E设计了进气谐振消声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进气谐振器、排气消声...
[会议论文] 作者:高传宝[1]宋艳冗[2]李英[1], 来源:2009汽车NVH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 年份:2009
利用GT-Power模型首先计算出整车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同时通过试验测量出全油门工况下的排气尾管噪声和背压值,比较了仿真结果与试验的误差及原因分析,总结了用GT-Power模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璋,王磊,宋艳冗,郝鹏,朱宏伟,万振,桑龙祥, 来源:车辆与动力技术 年份:2020
采用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方法,对车身悬置的位置和数量进行优化设计,并针对优化设计前后车身悬置布置方案,分别对比分析了路面激励和发动机激励条件下的方向盘、座椅导轨和地...
[期刊论文] 作者:葛蕴珊,张宏波,宋艳冗,谭建伟,韩秀坤,高力平,, 来源:汽车工程 年份:2006
用GT-POWER建立了发动机与消声器的耦合模型,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噪声的频谱特性,提出消声器的改进设计方案,通过CFD模拟计算有效抑制消声器内部的再生气体噪...
[期刊论文] 作者:葛蕴珊,张宏波,宋艳冗,谭建伟,张学敏,韩秀坤, 来源:汽车工程 年份:2006
存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简单结构的消声器的声学消声性能基础上,对于复杂结构的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预测。数值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良好吻合表明,三维有限元法适合于研究消声......
[会议论文] 作者:葛蕴珊,宋艳冗,谭建伟,张学敏,韩秀坤,张宏波, 来源:2010年LMS中国用户大会 年份:2012
在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简单结构的消声器的声学消声性能基础上,对于复杂结构的消声器进行了 声学性能预测。数值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良好吻合表明,三维有限元法适合于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宏波,葛蕴珊,季振林,张文平,宋艳冗,韩秀坤,张学敏,, 来源: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 年份:2006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