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2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性命"的先后天划分以及"性命"、"神气"和"道"在理论上的贯通确立了内丹学境界的自足性。"先命后性"和"先性后命"依据谈论的语境不同各有两层含义。首先,"先命后性"是指从"命功"到"性功"的内丹......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09
李道纯的丹道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的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的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的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的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李道纯从内丹哲学的视野出发,将老学与易学切换成内丹之道,确立起其内丹思想的两大基石,在此基础上李道纯将儒释思想融摄到内丹学理中去,开创了内丹学史上三教融合的新风,在...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9
《庄子》的养生思想构成后世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源头。"缘督以为经"影响了道教致虚守静的炼养原则和周天炼养理论,《庄子》具有哲学意蕴的"守一"被道教实证化为具体的养生手段,...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4
土居中宫并制化金木水火,是《参同契》晓示的天道层面的五行顺化之理,此一五行顺化之理有相应的汉代观念背景。《参同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五与一"的五行归根思想,并以此来...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先秦文献中,“圣”与对神意的解悟能力密切相关,并且“圣”与“王”的观念往往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天道和人道的一体性。《老子》中的“圣人”既是行“道”合“道”之人,又是“道”......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基于对有无之...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东岳论丛 年份:2010
李道纯以"中"来论说内丹学理,"中"是其内丹思想的核心。李道纯的"守中"思想涵具存体摄用的心性论和致虚守静的修炼论的双重意蕴,在此基础上李道纯以"中"之体用来晓示内丹学的...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在内丹哲学史上,李道纯在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道"与"性命"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李道纯运用从道教传统形神观转化而来的"身心"概念,对性命修炼论做了详尽说明,并通过"先性后命"...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6
"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对"道"的体证和领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内容。《道德经》对"道"之特点的描述就是建立在对"道"加以深刻体认的基础之上的。不仅如此,老子还指出了"守静观复"、"涤除玄览"和"我贵食母"的具体......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从整体上看,墨子思想具有明显的经验维度,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审视问题的功利尺度,“天志”与“明鬼”的他律色彩,思想方法上的归纳。墨子思想的经验维度说明墨子学说着眼于人的世俗......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0
近20年来庄子哲学研究转换了视角和方法,庄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庄子的文化归属、庄子哲学的具体命题研究、庄子思想与儒佛道的相关研究、庄子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老子》的“道”观念有三个主要来源,即原始宗教、古代思想以及史官对天道的认知.《老子》之“道”的神秘性透露出了其与巫文化和原始宗教的亲缘关系;同时,《老子》的“道”...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锐利的批判锋芒。晚唐的《无能子》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名相观、丧我论、圣人之过论作为其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对《无能......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仁”是孔子思想的原点,“一以贯之”是“仁”通过人之全部生存活动的实际生成与全方位开显。具体说来,“仁”借助于义与礼,并通过事亲、事兄、事君、习六艺、为政、为学、...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2004
老子站在"道"的超越立场上对世俗生活进行价值重估,其中最惊世骇俗的莫过于对知识和世俗价值的批判.这种振聋发聩的批判已经穿越时间之维,至今值得人们深入反思....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常"与"真"是理解《老子》之"道"的两个重要维度。"常道"连称中的"道"之"常"有两个内涵,即"自然"与"恒常","自然"作为"常道"的应有之义往往被人所忽略。"道"之"真"则着重强调...
[期刊论文] 作者:孙功进,,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7
'道'之'无名'可以从'道'自身的特点和语言的本性两个方面得到说明。'道'之'大''自然''无状''混成'的特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