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00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章通过阐述“啊”一词在汉语中的不同用法,重点说明了“啊”作语气词时从来不读ɑ音的情况。因为受语流中前一个音节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啊”会发生变调现象,并产生六种...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2007
本文从相关论著探讨了青海方言研究的现状,并从描写研究、比较研究,兼通其它学科研究的角度简单了解到青海方言研究的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6
青海汉语方言词汇包罗万象,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本文从古语遗留、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其他方言渗透、群众自造等4个方面考察了青海方言词汇的来源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份:2017
文章分析总结了“老”字在汉语共同语、方言以及西宁话中的研究现状,探究了“老”字在汉语共同语和西宁方言中的意义。并从语体色彩、语法作用、语义特征等方面重点阐述了西宁......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1
对偶作为汉语修辞技巧之一,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从哲学内蕴、形式美、语言文字特性等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对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认为对偶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现...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份:2018
文章以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内容为理论依据,从语音、文字、词语、语法等方面入手讨论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强调中学语文应该注重修辞方法相关内容的教学,并说明...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青海方言是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体,是青海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对青海方言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本文从语音、词汇(包括地名)、语法等方面尝试分析......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藏高原论坛 年份:2017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特殊句式。本文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西宁方言与普通话“把”字句之间的异同,说明了西宁方言“把”字句独特的...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河湟流域的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河湟"花儿"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河湟"花儿"的语言魅力。......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攀登 年份:2017
青海为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产生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长期以来,多民......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2008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流行语即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全民性、创新性、文化性、时代性,当然也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年份:2006
文章尝试以文化语言学为指导,从文学、语言、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探讨蕴含在唐诗词句之中的民俗文化,从而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即语言之中存在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年份:2005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比喻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体现汉文化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比喻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从而认为研究比喻民族文化很有...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党的生活·青海 年份:2017
在中华文化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向世人展示了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山河秀美的大国形象,也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提升国家软实力,就要继承和弘......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通过历史的积淀而储存在语言中。本文尝试结合"花儿"语言当中典型的民俗文化词汇,探讨了河湟"花儿"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特......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3
历史上曾对修辞学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唐律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唐诗对偶的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学位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我们认为青海汉话是青海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体,是青海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通过对青海汉话的分析,我们将了解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  文章从语音、词汇(包括熟语、地名)、语......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党的生活·青海 年份:2021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全党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份:2021
本文以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村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社会因素影响下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探究村民的语言态度,从而了解当地的语言生活现状,为推广普及普通话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论文] 作者:孔祥馥,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份:2021
本文以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村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社会因素影响下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探究村民的语言态度,从而了解当地的语言生活现状,为推广普及普...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