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吴李君, 来源: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年份:201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生殖系统存在危害,表现出显著的生殖毒性[1]。相关的机制研究证实,这些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对细胞或生物造成DNA损伤,干扰Ca2+信号通路、Ca2+转运蛋白、相关激素的分泌等机制影响生殖细胞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生殖毒性效应的产生......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 来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年份:2019
[会议论文] 作者:裴蓓, 吴李君,, 来源: 年份:2008
砷是公认的环境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RAC)将砷列为IA类环境致癌物。砷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诱发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引发癌症等相关疾病。为了更好的了解砷导...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Hei,T, 来源: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年份:2000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发析发现该装置可...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Hei.,TK, 来源:核科学与工程 年份:2000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黑国庆, 来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年份:2000
通过用31,62.5,125和250μg/mL的MQZ剂量处理人与中国仓鼠杂交AL细胞24h,探讨石英对细胞生长、存活和突变效应。研究发现,细胞对MQZ微粒的吞噬作用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吞噬的MQZ微粒多位于细胞质中。细胞......
[会议论文] 作者:于静,王军,吴李君, 来源:第十三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 年份:2013
[期刊论文] 作者:王晓华,吴李君,, 来源:微计算机信息 年份:2008
作为辐射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微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用来研究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单离子微束装置是一种将离子束斑的直径限制在微米量级范围内,并能将预定数...
[期刊论文] 作者:蒋而康,吴李君,, 来源: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份:2009
In this paper it is shown that incubation with 2 mM caffeine enhanced significantlythe MN(micronucleus)formation in both the 1 cGy α-particle irradiated and n...
[会议论文] 作者:陈妮,王军,吴李君, 来源:第十三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 年份:2013
[会议论文] 作者:于静,王军,吴李君, 来源: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 年份:2012
[会议论文] 作者:范华东,王军,吴李君, 来源: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 年份:2012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Tom.K.Hei,余增亮, 来源:核科学与工程 年份:2000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
[期刊论文] 作者:夏琪,赵国平,吴李君, 来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年份:2022
目的:探究SUMO E3连接酶(zinc finger protein 451,ZNF451)介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和宫颈癌HeLa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功能及机制。方法:采用γ射线或依托泊苷处理A549细胞和HeLa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量。DR-GFP质粒系统检测DNA......
[期刊论文] 作者:王子茹,徐升敏,吴李君,,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6
利用ALamar Blue法和RNS/ROS荧光特异性探针,探讨不同浓度纳米银(nAg,0.1~5μg·mL(-1))、银离子(Ag+,0.01~0.5μg·mL(-1))及纳米银与富里酸(FA,10μg·mL(-1))协同作用对人鼠......
[期刊论文] 作者:孙洁,郭肖颖,吴李君,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1
辐射旁效应的发现对传统的以线性外推方式建立起来的辐射防护学提出了挑战,其研究已成为辐射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十几年来,通过离体细胞的体外实验,旁效应的现象及其机制已逐渐...
[会议论文] 作者:陈彪, 徐升敏, 吴李君,, 来源: 年份:2004
目的纳米银因其优良的理化性质,在生命与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也对纳米银的应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其生物效应也越来越多受到的关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
[期刊论文] 作者:陈浩,肖翔,王军,吴李君,,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0
[目的]建立以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为寄主的丛枝菌根真菌光自养培养体系。[方法]以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etunica-tum)为试验材料,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为寄主,建...
[期刊论文] 作者:吴李君,Tom K. Hei,G Randers-Pehrs, 来源: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年份:2004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该装置可...
[会议论文] 作者:郭肖颖,许安,吴李君, 来源:第八届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年份:2014
本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活体动物模型,以线虫生殖细胞凋亡为生物检测终点,研究了DPE和UVA协同毒性效应。结果显示,DPE或UVA(0.2,0.5和1.0J/cm2)诱导线虫生殖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的致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