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80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鄱阳湖学刊 年份:2012
高椅侗族先民的民居建筑注重规避各种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选择了一个三面依山、一面靠水的地方。防火、防盗、防湿等方面的问题在其建筑格局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对水的处...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2
自明代起,清水江流域的木材就流入中原地区,随后,木材贸易就在以锦屏为中心的地区兴盛起来。伴随着木材的流动,清水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相应的交流,通过组织...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土瑶村民在长期生计活动中,依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属性与植被生长特性,总结出了一套传统茶叶生产技术技能体系,推动了该地区茶叶产业的繁荣,但20世纪60年代后,渐趋没落。地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0
契约文书作为一种原始的历史遗存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从新发现的广西容县土地契约文书可以看到,清代民国时期桂东南地区的土地交易主要有断卖、典当、对换...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清水江流域苗侗族人民在长期的人工营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传统知识与生态智慧,其中也不乏林木抚育管理传统知识的经验。文章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探讨清水江流域苗侗...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生活在南岭走廊大山深处的广西贺州市平桂瑶族,仍然遗留多种原始形态的婚姻习俗,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记录日常生活的手抄文献。民间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表明,受自然环境、生计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凯里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格头村苗族信仰自然、信仰祖先和鬼神、崇拜万物有灵,他们将神灵寄托于原始丛林加以敬仰,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格头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构建苗族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1
瑶族作为"南岭民族走廊"典型的山地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错综复杂。瑶族文化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这样的生态知识包括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认知、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年份:2016
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F寨过山瑶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的考察,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生态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河池学院学报 年份:2020
关于南岭走廊瑶族婚姻习俗的研究,大多侧重以共时性的田野调查材料进行探讨。新发现的广西贺州平桂瑶族婚姻契约文书,为研究瑶族社会婚姻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时性材料。契约文...
[学位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吉首大学 年份:2010
清水江中下游一直是我国杉木原材的重点产区之一。从明代开始,这里的木材就开始由清水江运送到中原地区作为建筑材料,甚至还为京城皇宫的建筑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里的木材...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0
清代到民国期间,桂东南地区容县的乡村社会土地买卖中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文书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土地买卖情况的原始信息,是研究该地区土地制度和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2
面对CAFTA的背景,广西地方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构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民族互尊与认同的校园文化、实施形式多样的多元文化课堂教学...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6
自秦汉王朝统一南岭开通潇贺古道以来,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贺江流域形成了多民族多族群杂居的格局,这里的汉、瑶、苗、壮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留下了大量明清以来的契约文书......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09
综合经营是人工林业的基本要求之一。自清代以后,位于清水江下游的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林业商品经济十分发达,随之当地苗族侗族林农留下了大量的林业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成为其林业......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0
林业契约作为清水江流域的一个文化事实,它是清水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代的清水江流域的人工营林一直是家族公有制。伴随着人工林业而产生的林业契约体现了林农...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自明代末期以来,随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繁荣,人工营林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生计活动。然而人工营林是一个长周期性的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发生人为或自然的灾害,林农...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清史稿》是我国一部民国年间编修的清代历史的未定稿。但由于各种原因,其讹误诸多。本文单就该书卷七十五“贵州地理志”的错字、年代、脱漏、衍文等讹误,以举例的形式加以校......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第三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 年份:2012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木材的流动,大量商贩的进入,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林业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导致了当地的人民以林业生产为主要生计,不少外地人也进入该地区...
[期刊论文] 作者:吴声军,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20
摘 要: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人工营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其中也不乏与林木采伐相关的生态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教训的规避。文章通过详细的生态民族学田野调查,探讨了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林农在人工营林生计实践中林木采伐的时机、禁忌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