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02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葬礼是把亡魂送到另一个世界的"通过礼仪"。以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咱伦苗寨为例,简要陈述了当代苗族丧葬仪式的过程并初步分析了苗族丧葬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通过调查采访,认...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16
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曾经拥有过许多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历代中央王朝出于短期施政的紧迫需要,在制订相关政策法令时,出于某些特殊的考虑,不得不将有...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7
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的文化生态特征,传统村落保护需要从人、文、地、产、景、史、神等7个维度进行保护,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2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水稻、玉米和烟叶等外来作物是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推广的主要对象。然而,由于这些外来作物与武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差,以及武陵山区没有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历史文化积淀,盲...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民族论坛 年份:201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汉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如今苗族丧葬礼仪发生了诸多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凤凰县山江苗族地区的丧葬观念,由过去以灵魂不灭论和祖先崇拜...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本土知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传统知识体系,也是本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本土知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智慧、人类文化以及人与自...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20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坚持“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的理念,把国家急需的博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统一,既注重人才的理论修养,更注...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20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吉首大学民族学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实施了课堂教学、 专家讲...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04
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曾经创造过许多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阻,并不说明它们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说明它们技术系统落后,而是特...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5
有关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日本学者确实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但日本学者将“野生稻”从根茎繁殖转为靠种子繁殖归因于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青年与社会 年份:2020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理念为引领,按照"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的要求,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博士培养...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校园英语(教研版) 年份:2012
人类思维规律有着一致性,这是人类生理机制的同一性与生存空间的同一性使然。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性,这是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用对比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份:2014
2000年8月《自然》杂志第406期发表的《在品种多样性视野下的水稻间作》一文纯脆是自然科学家与农学家对品种多样性水稻间作的研究论文,是当代西方学者对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另...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20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吉首大学民族学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实施了课堂教学、 专家讲...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教育现代化 年份:2020
摘 要:为提高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吉首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采取了多位教师联合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表明,多位教师联合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一门课程由一位......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20
摘 要: 吉首大学生态扶贫博士人才培养,坚持“需求导向、联合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重在应用”的理念,把国家急需的博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统一,既注重人才的理论修养,更注重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以达到生态扶贫博士人才“重在应用”的本质要求。  ......
[会议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民族学学会 年份:2016
"非经济因素"对跨文化跨区域经济活动虽不表现为直接的经济冲突,但它们却无所不在.当下我国民族地区扶贫行动失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非经济因素制约作用的忽视.所以,只有重视对人、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研究,经济活动中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也......
[会议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 年份:2018
立足于生态文明实质,生态扶贫的内涵显然包括三大要素:其一是生态,其二是文化,其三是两者相互磨合后所形成的生计方式.研究表明,这三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展开生态扶贫不仅要对这三者做到精确掌握,还要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以这样的认识为依据,具体......
[期刊论文] 作者:吴合显, 来源:中国市场 年份:2020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吉首大学民族学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实施了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和田野实践“三位一体”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表明,吉首大学民族学研......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