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94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吕维加;, 来源:第二届全国骨科未来与创新论坛 年份:2014
Osteoarthritis(OA)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joint diseases.To date,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OA still remain to be elucidated.Recent research reporte...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 来源: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5
[会议论文] 作者:吕维加, 来源: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来源: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年份:2021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每年因骨质疏松、骨肿瘤、骨髓炎、创伤等疾病导致大量的骨缺陷或损伤[1-2]。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而传统的骨修复材料一般需...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李朝阳, 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年份:2007
生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治疗与康复.用于临床的生物材料都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损、耐腐蚀、抗老化等性能.这些生物材料主要分为金属及合金、无机陶瓷与玻璃、有机聚合物以及这几种材料的复合体。......
[期刊论文] 作者:徐建强,吕维加,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0
评价沈氏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5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制造L1损伤模型,测量并比较标本在完整状态,损伤状态、沈氏装置固定、沈氏装置疲劳及CD装置固定下的T12和L2之......
[会议论文] 作者:吕维加,叶永玉, 来源: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 年份:1998
自1985年可吸收材料在医学领域应用以来,许多新研制的生物材料在骨科学及临床中已被广泛接受,可吸收材料在手骨及许多小骨的骨折治疗上更显其优美。但利用这类生物材料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仍未有系统的研究,该文主要对离体骨在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做为固定器后的刚度......
[会议论文] 作者:潘浩波,吕维加, 来源:第十三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 年份:2011
1.引言维持体液内环境酸碱度的适宜和相对恒定,是确保机体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液适宜的酸碱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0,其变动范围十分狭窄.而对病理情况所致的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等造成的体液内环境酸碱......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吕多赛,等,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份:2000
目的:详细研究在正常生理负荷范围内,疲劳负荷强度对腰椎椎体微损伤造成的影响。方法:将33个取自7具成年男性尸体之T12-L4椎体标本随机性分组2Hz频率反复加压2万次,所加负荷分别......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 苏品, 洪友廉,, 来源: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5
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动作技术时,离不开人体惯性参数.目前,国内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大多引用国外的惯性参数数据材料.它们主要包括:德国学者布拉温与菲舍尔的尸体...
[期刊论文] 作者:詹永安,张振清,吕维加,, 来源:山东体育科技 年份:1988
本研究旨在实现三维测力台与APPLEⅡ计算机的联接,完成测试系统的硬件配制和软件设计,并通过实测来完善本系统,最终使其成为适应各种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动...
[期刊论文] 作者:张浩,李青南,吕维加,金大地,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份:2003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l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l、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lmm及10mm 2组...
[期刊论文] 作者:张浩,李青南,吕维加,金大地,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2002
目的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皮质骨在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成1、2、3、4、6、10、12周组及对照组,共8组,...
[期刊论文] 作者:吕维加,吕多赛,欧阳均,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黄永灿, 吕维加, 陆瓞骥,,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份:2012
1椎间盘退变与治疗策略椎间盘连接相邻的两个椎体,主要由中央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外侧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和上下终板(endplate,EP)构成,对脊柱、...
[期刊论文] 作者:邓廉夫, 温春毅, 吕维加,,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年份:2009
从2006年中华医学会第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国际CORS学术大会开始,骨科基础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出来提前1天举行,目前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这反映了近年我国骨科学界对基础......
[期刊论文] 作者:谭明生,王慧敏,吕维加, 来源: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年份:2006
目的:评价两种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新鲜人尸体枕颈部标本(C0—C3),进行寰枢失稳前后及不同方式固定后三维生物力学测试。旋转力矩为1.0Nm,屈伸力......
[期刊论文] 作者:徐建强,阮狄克,吕维加, 来源:第八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融合与新业务新技术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沈氏经推弓根内固定装置是在Edwards装置的基础上改良设计的一种短节段脊柱后路内固定器,主要用于胸腰段脊柱损伤,其特点是在伤椎的上一节正常椎体放置两枚椎弓根螺钉,于伤椎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杨保华, 倪国新, 吕维加, 来源: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2004
目的:对正常人的腰椎动态功能进行评定,以期为今后建立本土化数据库提供有益的资料.方法:120例在过去半年内无下腰痛病史或没有背部手术的志愿者参与此研究,并使用标准的程序...
[期刊论文] 作者:阮狄克,吕维加,费正奇,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1999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