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32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 年份:2003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在修辞层和语言层上,其代表理论可以归结为四种: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和语用论。近二十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实际上......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当代语言学 年份:2020
动词重复类省略句如“张三喜欢他的老师,李四也喜欢Δ”到底是动词悬空省略结构(VVPE),还是空宾语结构(NOC),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文章首先梳理了前人的研究,然后在Pan(2019)的...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本文着重讨论了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听力测试中第一部分的特点和做题方法,针对学生在做此部分时易犯的错误和偏差,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预测对话内容、如何判断推理;从七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与传统语法把[AandB]、[AorB](A、B为相对型反义词)分开研究不同,基于构式语法,把它们置于同一个构式“反义并列构式”下,给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认为该构式的构式义就是指反义词A......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华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6
在指宾状语的句法性质上,文章认为前人提出的次述谓(熊仲儒,2013)或小小句(杨永忠,2014)生成方式,都存在问题,汉语的状态词可直接作状语,指宾状语因而是基础生成的附加语,不是述谓。在制......
[学位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浙江大学 年份:2013
在综述了形式学派与类型学派在句法共性方面的研究重心、解释取向、最新研究动态之后,文章提出一个汉语句法研究的新思路:以形式学派的深层共性为主导、以比较句法为分析主线......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年份:2020
"NP的VP"结构内部呈动词性、外部呈名词性这一现象一直是难题,学界争议不断,未有定论。本文从句法共性视角观察,发现了大量带量词的该类结构,如"这本书的两次出版"、"她的这种不见记者",由此提出量词是解释该结构的关键:量词"种"、"次"等选择VP做补足语,量词具......
[期刊论文] 作者:文旭,叶狂,,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本文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对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进行了分析。笔者首先运用ICM这一概念,分析了转喻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邻近性不是语言结构内部...
[期刊论文] 作者:文旭,叶狂, 来源:外语学刊 年份:2003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构建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映射入手 ,探讨了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内涵系统 ,...
[期刊论文] 作者:文旭,叶狂,,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并用大量的例证研究了其中的一些实践思路和具体操作程序,重点讨论了2个理论方面的问题:概念隐喻理论在...
[期刊论文] 作者:文旭,叶狂,, 来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03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国内可引用的范例较少。本文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第一首为文本,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支点,对《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作出一种新...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潘海华,,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12
逆动态属于语态范畴,常见于作格语言。其派生方式是对底层及物句的(直接)宾语进行操作,使相关的句子变成不及物句。逆动态也存在于宾格语言中,主动、被动、逆动三种语态具有...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樊朝辉,,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章首先运用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转喻认知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转喻可以具体发生在两种结构中:一是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理想化认知...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潘海华,, 来源:语言科学 年份:2012
文章从跨语言的视角,用句法语义方面的八个平行性表现,论证把字句与作格语言逆动句是同一种句法操作,即把动词的直接宾语变成间接宾语,属于语态现象,可以归入语言共性的行列。文章......
[期刊论文] 作者:章旭军,叶狂,, 来源: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2017
以在宁波工作或学习(短期或长期)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外籍人士为对象,调查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和使用情况,发现多数外籍人士在学习汉语的时间上投入不多,学习兴趣集中在文化了解,但也......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 潘海华,,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4
本文运用Spencer&Luís(2012)的典范附缀理论,探讨现代汉语把字句中"给"的句法性质。研究发现"给"具备典范附缀的所有特征:在形式上具有词缀特征,读轻声,韵律上依赖于宿主,不...
[期刊论文] 作者:潘海华,叶狂,, 来源:当代语言学 年份:2015
与郭锐(2011)的观点一样,本文也认为离合词不是构词语素的分离造句,离合词没有分离过,离合只是假象。同时,本文提出,离合词是双音节不及物动词带其他成分时形成的同源宾语结...
[期刊论文] 作者:潘海华, 叶狂,,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15
在生成语法框架内,"V得"句,如"他气得我不想写信了",一直被分析为控制结构。事实证明,许多"V得"句不是控制结构,控制分析也让动词的定性陷入了困境。"V得"句本质上是一个提升...
[期刊论文] 作者:叶狂,潘海华,, 来源:当代语言学 年份:2016
罗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sE一词是一个功能兼容附缀,可以标记多种句式,如逆动句、反致使句、非人称句以及中动句,这些句式的直接宾语都以非宾格形式出现。在此视角下,本文认为现代......
[期刊论文] 作者:樊朝辉,叶狂,,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份:2013
Fillmore等学者创建的框架网络不仅给句法研究带来新研究思路,而且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显示出了它的巨大潜力。文章首先介绍了框架网络的缘起、工作原理、优点及影响,之后重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