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18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卢美光,,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2004
本文对溴氰菊酯高抗小菜蛾品系从室内毒理、种群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基因水平对其kdr抗性特性做了研究,旨在揭示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kdr抗性机制及抗性的分子检测方法,从而为合理......
[学位论文] 作者:卢美光,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年份:2000
该文通过研究棉铃虫对Bt的抗性监测及抗性风险评价;1.对饲料混合法、体重抑制率法、浸叶接虫法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混合LC法比较稳定, 比较适宜作为抗性测定的方法.2.1996~199...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 来源:武汉工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本文从价值工程的观点对拖拉机—机耕船组合出的四种机型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所得结论证实了拖拉机设计和制造中的组合原理的优越性.This article from the value enginee...
[期刊论文] 作者:范贤林,卢美光,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2001
将棉铃虫卵和蛹在 (9± 0 5 )℃低温下处理不同时间 ,结果表明 ,卵处理 1~ 6d的幼虫孵化率为 88 4%~66 2 % ,处理 7~ 9d的为 5 5 9%~ 2 2 0 % ;蛹处理 1~ 5d的成虫羽化率显著高...
[期刊论文] 作者:简桂良,卢美光, 来源: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2004
在棉花抗病育种中,通过病圃或重病地选择抗病单株是常规的选育方法,但其在抗黄萎病育种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抗黄萎病育种效率,促进育种进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范贤林, 来源:农药学学报 年份:2002
通过设计杂合种群单对杂交方式,研究了加速获得抗性品系的方法.以高效氯氟氰菊酯群体汰选后抗性倍数为4.9倍的棉铃虫种群及其同源对照种群为材料,同时设置常规群体汰选方法与...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芮昌辉, 来源:棉花学报 年份:2002
用室内转Bt基因棉叶汰选的低抗种群及同源对照种群,测定对田间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叶及常规棉叶的反应.结果表明,抗性和敏感种群在常规棉叶上,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历...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梁桂梅, 来源:棉花学报 年份:2000
采用Bt可湿性粉剂标样和含单-Bt杀白蛋白CryⅠA(c)的MVPII水剂,研究改进了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的抗性测定方法。1996~1998年进行华北地区棉铃虫对Bt制剂的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河北省邱县、冀州市、山东省高密市、......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范贤林,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1995
对氰戊菊酯不同抗性的棉铃虫幼虫发育情况比较卢美光,范贤林,赵永巧(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对抗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前人曾有过研究。无药剂选择作用下具抗性基因的个体是否处于发......
[期刊论文] 作者:范贤林,卢美光,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1996
通过室内选育的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发展和交互抗性水平测定表明,经21次汰选后,棉铃虫Fe种群的抗性水平,由未汰选前的16.8倍,上升到141.6倍,其中以Fe17和Fe21之间上升幅度较大,其间相差76.5倍,当Fe种群对氰戊......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范贤林,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1999
在棉铃虫抗药性生物测定中,多采用培养皿收集幼虫的方法,但由于幼虫密度大,一旦个别幼虫感染病毒就很容易传染其他幼虫,影响实验结果。近年我们采用培养盒隔离饲养法,但在培养盒中......
[期刊论文] 作者:赵建周,卢美光, 来源:昆虫学报 年份:1998
以我国培育的转Bt基因棉花(简称Bt棉)为材料,系统测定了Bt棉叶片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和抑制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Bt棉的杀虫活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趋于降低,其中处理3d只对1龄......
[期刊论文] 作者:李世访,卢美光,, 来源:中国果业信息 年份:2013
【导读】近年来,桃树病毒的侵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桃产业的正常发展。目前.桃树上已经报道的病毒和类病毒病原主要有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李痘病毒、李矮缩病......
[期刊论文] 作者:简桂良,卢美光,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2004
2003年8~10月我国棉花棉铃病害在黄河流域棉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为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8~10月间,黄河流域出现数十年不见的连续秋雨和低温寡照,导致多种棉花...
[会议论文] 作者:赵建周,卢美光, 来源:中国昆虫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7
[会议论文] 作者:卢美光,陈越华, 来源: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年份:1998
该文探讨了棉铃虫1~4龄幼虫对Bt制剂的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1龄幼虫的LC〈,50〉值相比,2、3、4龄幼虫处理3天分别为2.4、5.2、10.0倍,处理5天幼虫分别为2.5、4.7、6.9倍。随着棉铃虫虫龄的增大,对Bt的敏感性降低,尤其......
[会议论文] 作者:赵建周,卢美光, 来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6
转Bt基因棉花在害虫综合防治中具有降低杀虫剂用量、提高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等优点,但目前在其研究与应用中,存在如何建立以Bt棉为基础的新的IPM技术体系、如何延缓害虫的抗性发展等问......
[会议论文] 作者:卢美光,赵建周, 来源:中国昆虫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芮昌辉, 来源:棉花学报 年份:2002
用室内转 Bt基因棉叶汰选的低抗种群及同源对照种群 ,测定对田间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叶及常规棉叶的反应。结果表明 ,抗性和敏感种群在常规棉叶上 ,幼虫存活率、化蛹率、...
[期刊论文] 作者:卢美光,赵建周,等, 来源:农药学学报 年份:1999
对饲料混合法,体重抑制率法,浸叶接虫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混合法比较稳定,比较适宜作为抗性测定的方法。用饲料混合法测定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的测定结果,确定2龄作供试幼虫......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