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1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四川大学 年份:2003
分子进化和基因的分子作图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特异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和利用是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主要课题。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最古...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2
本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杂交高粱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叶向值与穗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典范相关系数为0.6365(P...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1991
用泸72A 等4个糯不育系与 R35等5个糯恢复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估算了株高、穗粒重等7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配合力效应不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4
本文采用Hayman双列分析法分析了一套糯高粱不完全双列杂交资料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单穗粒数、单穗粒重和千粒重......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作物杂志 年份:1988
86—29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1985年从地方种洋高粱中单株系选育成。1987年全省区域试验,每公顷3409公斤,较洋高粱增产5.6%,大面积生产示范,每公顿产量3960公斤,较地方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大麦科学 年份:2005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起源与进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89
本文利用S.A.Eberhart等提出的“稳定性参数法”估计了1987年四川省高粱区试的6个品种(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成分的稳定性参数,并进行了产量及产量成分在稳定性反应“b”上的通...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 来源:自我保健 年份:2021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月124例在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比组,各62例,实验组实施预...
[期刊论文] 作者:刘新春,冯宗云, 来源:华北农学报 年份:2018
为了解大麦籽粒阿拉伯木聚糖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特征,以Steptoe和Morex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大麦籽粒总阿拉伯木聚糖、水...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张义正,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1
报道了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96f 7A的选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并研究了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96f 7A为二棱皮大麦,开颖开花,花药瘦小,不开裂,不散...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张义正,, 来源:高技术通讯 年份:2003
用来自大麦7个连锁群不同位置的35个SSR标记研究了西藏不同地区的50份野生二棱大麦(H. spontaneum)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分化.结果表明:SSR的多态性高,其多态性DNA片段比例达97...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谭震波,, 来源: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1990
在1954年美国的 Stephens J.C.育出第一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CK60A 以后,高粱杂种优势才得以广泛开展利用。近30年来,杂交高粱的应用使世界高粱的生产迅速发展。生产实践也证...
[期刊论文] 作者:徐廷文,冯宗云,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2001
本文根据古今文献对经典文字“来牟”的解释,参考羌、藏、汉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考古研究,论证了“来”是裸大麦青稞,“牟”是麦,来牟是青稞麦。我国羌、藏族地区在公元前30......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徐廷文, 来源:中国种业 年份:2001
川农大3号大麦是四川农业大学1984年从川裸1号的天然杂交变异株后代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矮秆、优质、多抗啤酒大麦新品种,原编号3155.1 99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冯宗云,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0
糯质高粱杂种一代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以穗粒重的优势最强;杂交双亲和中亲值对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除不育系间的穗粒重、一级分枝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穗长...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高之仁, 来源:核农学报 年份:1997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共按双列杂交组合的36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亲和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Km以非加性基因效应较重要,Km与产量间有密切关系。鉴定出......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高之仁,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1998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合的36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Na2^35SO4)亲和性(Km)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Km的遗传为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模型,控制Km的基因作用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高之仁,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1997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成的36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亲和性的配合力。...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荣廷昭,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6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成的36个杂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吸收硫酸盐(Na2^35SO4)能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根系对硫酸盐的亲和性(Km)以非加性基因效应较重要,呈超显性;正负效......
[期刊论文] 作者:冯宗云,高之仁,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5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成的36个正交F1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吸收硫酸盐(Na^352SO¥)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与产量杂种优势(H)的关系。结果表明,Vmax与H无明显的数量关系,Km与H间呈显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