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702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余培桢,王方正,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年份:1996
对196例安置DDD起搏器患者中长期随访的143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143例发生并发症37例,大部分为感知故障,其余依次为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电极移位,局部肌肉抽地管折断。大部分并发症可经体外......
[期刊论文] 作者:余培桢,王方正,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 年份:1994
加速型室性自搏心律电生理特征一例余培桢,王方正,孙瑞龙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00037)患者女性,34岁,因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半年,外院曾怀疑为预激综合征或加速性交界区心动过速,于......
[期刊论文] 作者:余培桢,冯展斌,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1993
本文观察12例起搏器患者的激素导线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变化。这种导线电极与传统导线电极比较,具有低能量输出有效起搏,无明显术后阈值升高和峰值现象。作者认为激素导线电极...
[期刊论文] 作者:余培桢,王锦志,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1994
右上腔静脉缺如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与起搏器手术关系(附二例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余培桢,王锦志,王方正,孙瑞龙,冯展斌,李国强随着起搏器在临......
[期刊论文] 作者:任在镐,余培桢,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 年份:1996
为了确定某些部位的预激综合征是否可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对6例右前间隔旁束病人射频消融前后的休表心电图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右前间隔旁束引起QRS终末向量改变的5例,主要在I,aVL及......
[期刊论文] 作者:王锦志,余培桢,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 年份:1993
患者男性,24岁,于91年4月休息时突然感心慌不适,伴头晕、黑朦继而晕倒,约20分钟自行缓解,事后做心电图正常。以后每月发作心动过速1~2次,每次持续一小时左右,心率180~200/...
[期刊论文] 作者:任自文,余培桢,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任自文,余培桢,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李国强,王中干,余培桢, 来源:广东医学 年份:1993
自1972年A.wirtz-feld首次报道肌电引起起搏器输出抑制后,迄今国内报告不多。由于肌电干扰会影响起搏器正常工作,若同时患者自身心律又很慢时会带来危险,应予重视。本文就3...
[期刊论文] 作者:马坚,王方正,余培桢,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任在镐,胡大一,许春萱,余培桢,, 来源:心电学杂志 年份:2008
目的研究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特征性规律,探索其对肯特束的定位价值。方法连续累积327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单支顺传性旁束的心电图作研究。将全心分为10区。按区计算各导联...
[期刊论文] 作者:任在镐,HU Dayi,许春萱,余培桢,, 来源:心电学杂志 年份:2008
目的 研究预激综合征QRS终末波的特征性规律,探索其对肯特束的定位价值. 方法连续累积327例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单支顺传性旁束的心电图作研究.将全心分为10区.按区计算各导联...
[期刊论文] 作者:任自文,王方正,孙瑞龙,余培桢,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1991
[期刊论文] 作者:任自文,余培桢,王方正,王中干,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任自文,王方正,余培桢,孙瑞龙,鲁志民,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1991
本文报道国内首例感知中心血液温度的频率应答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介绍该型起搏器的特点、埋藏技术和应用效果。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f...
[期刊论文] 作者:马坚,王方正,张奎俊,王锦志,余培桢,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孙瑞龙,王方正,余培桢,胡绳俊,田瑞国,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1986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是新发展的起搏治疗技术。本文首次报道我院对两例患者使用Telectronics公司PASAR4171起搏器,(程控自动扫描复律起搏器),它可判断心动过速,自动发放1~7个脉...
[期刊论文] 作者:王锦志,吴海英,余培桢,田瑞国,王方正, 来源:临床心电学杂志 年份:1994
房室结双径路并加速传导一例王锦志,吴海英,余培桢,田瑞国,王方正患者为女性,40岁,医务工作者,于5~6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悸,持续数秒钟,数月发作一次。93年3月4日休息时突感心悸,伴头晕,眼前发黑......
[期刊论文] 作者:刘力生,金律,郑德裕,王蕾礼,凌云,余培桢,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年份:1981
腔静脉导管法分段取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对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敏感的定位诊断方法。本文初步提出判定肿瘤部位的标准。The vena cava catheter method to measure blood...
[期刊论文] 作者:刘力生,余培桢,王蕾礼,曾贵云,张丽英,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79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术前定位,采取腹部和胸部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肾区断层、腹膜后注气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肾上腺扫描等检查虽都有所帮助,但如肿物太小或异位,或血运不丰富,常无阳性发现;且腹膜后注气造影及血管造影有一定危险性,很难被危重病人所接受。Euler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