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49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侯天爵,H.C.Huang,J.Fraser, 来源: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1995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了两种轮枝菌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一个菌株是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Verticillium albo-atrum (Vaa),两个V.dahliae菌株中,Vd来自加拿大感病的马...
[期刊论文] 作者:舒继武,郑纬民,H.C.Huang,W.O.Wong, 来源: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年份:2002
基于1000×1000个原子的Ti薄膜淀积生长过程的模拟,在分布式并行系统上提出了区域重叠划分和异步通信的有效并行计算策略,并运用 Monte Carlo方法实现了模拟真实沉积速率下的...
[期刊论文] 作者:C.F.Wu,William H.K.Lee,H.C.Huang,来贵娟,, 来源:世界地震译丛 年份:2010
对日本(Takeo,1998)和台湾地区(Huang et al,2006;Liu et al,2009)的地震近场测量显示,地面旋转运动的测量值比经典弹性理论得到的预期值高出很多倍。为了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
[期刊论文] 作者:马平,H.C.HUANG,李社增,唐文华, 来源: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2004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一般在田间病圃中进行,其结果受病圃中病原菌分布均匀程度、气象等因素影响极大,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我们在温室...
[期刊论文] 作者:马平, H.C.Huang, 李社增, 唐文华, 来源: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2004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一般在田间病圃中进行,其结果受病圃中病原菌分布均匀程度、气象等因素影响极大,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我们在温室条...
[期刊论文] 作者:马平,李社增,H.C.Huang,唐文华,陈新华, 来源: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2001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VL-1和VL-2.平板对峙法表明,VL-1和VL-2生长速度快,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菌的生长;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
[期刊论文] 作者:李社增,马平,刘杏忠,陈新华,H.C.Huang,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1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简称Vd)的生长,其中15株的抑菌率大于65%,最高达89.6%.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
[期刊论文] 作者:李社增,马平,刘杏忠,H.C.Huang,陈新华,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1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 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 ,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dahliaeKleb(简称Vd)的生长 ,其中 15株的抑菌率大于 6 5 % ,最高达 89.6 %。这些菌株的...
[会议论文] 作者:李社增,马平,刘增志,陈新华,H.C.Huang, 来源: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 年份:1999
对多年棉花品种的黄萎病抗病性鉴定资料分析表明,同一个品种的黄萎病病情指数年度间差异变化较大。8年的鉴定资料统计结果表明,中棉所12的病情指数年度间变异系数为37.4℅,冀棉11的变异系数为33.3℅,方差分析表明它们的病情指数年度间变异极显著。对1992-1997年中棉......
[期刊论文] 作者:李社增, 鹿秀云, 马平, 高胜国, H.C.Huang, 来源:山东科学 年份:2005
本项目研究中,从植物根围、根表和植物内部分离到1345株细菌,并测定了他们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性.118株细菌表现较强的抑菌性,抑菌率≥50%.其中25个菌株的抑菌率≥70%,93个...
[会议论文] 作者:李社增[1]马平[1]刘增志[1]陈新华[1]H.C.Huang[2], 来源: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 年份:1999
对多年棉花品种的黄萎病抗病性鉴定资料分析表明,同一个品种的黄萎病病情指数年度间差异变化较大。8年的鉴定资料统计结果表明,中棉所12的病情指数年度间变异系数为37.4℅,冀棉1......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