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32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刘桂华,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8
论中国饮茶风俗的传播特点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高旭晖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刘桂华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祖国,现已确认云南西双版纳是茶树原产地。人们在悠久的栽茶、制茶和饮茶过程...
[期刊论文] 作者:韩宝瑜,汪命龙,胡淑霞,高旭晖,张汉鹄, 来源:茶业通报 年份:1994
茶树专用增产菌的筛选研究──促进茶树新梢伸育效能的田间评比韩宝瑜,汪命龙,胡淑霞,高旭晖,张汉鹄(安徽省农业大学茶业系)增产菌是从植物体内分离、筛选的多种芽孢杆菌(Bacillusspp.)的微生态制...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业通报 年份:1991
近年来,在皖南丘陵茶区茶轮斑病〔Pestalozzia Sawada〕的发病情况日趋加重,为了掌握该病在茶园内的分布情况,笔者于1990年8月中、下旬进行了茶轮斑病田间分布型调查,并据此...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 年份:1993
茶树叶部主要病害种类很多,常见的就有好几十种。叶正凡在《茶树病害及其防治》一书中收集了20余种,陈宗懋等在近期的一本专著《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中就收集了近40...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业通报 年份:1993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茶树病害百余种,但各种病害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及调查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提出自己以下几...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中国茶叶 年份:1993
微生态防治的出现,标志着植物病害防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人类对于植物病害认识产生的新飞跃。据美国学者报道,PGPR(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能明显地调控根际微...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叶通讯 年份:2000
根际微域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对茶树生长起着关键作用。根际微域内微生物的特点是数量大、活性强 ,但种类相对较少。与土壤大环境相比 ,根际环境中沿根系边缘的土壤密度较大 ,...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年份:1994
深秋茶树进入休眠期,习惯上不进行病害防治,我们的试验表明,在此期间防治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叶 年份:1999
本文概述了茶园化学防治的现状,指出化防的科学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叶 年份:1998
本文结合茶树病害发生,流行的特点,阐述了茶树对病原物形成的两类机械抗性,一类是茶树固有的防御结构,另一类是病原物侵染后诱导形成的防御结构,最后强调了在茶树病害防治中充分发......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 年份:1991
茶云纹叶枯病的病情与茶叶产量的损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春茶影响较小,对夏、秋茶影响较大,但病情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不很明显。...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植物保护 年份:1992
时至深秋,由于光照短,温度逐渐降低,茶树已停止萌发而进入休眠期,茶园内主要病害的病情经过一年的波动已停止扩展,按传统习惯冬季是不进行防治的。笔者经过几年的试验调...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 年份:2000
茶树保护的目的旨在取得效益,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效益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科学认为,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所追求的应该是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 年份:1989
茶芽枯病直接危害茶树的芽叶及嫩枝,所以,研究它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更有现实意义。关于该病的化学防治问题有关同志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仅就综...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年份:199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品种、栽培条件、制茶工艺及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病虫害的发生与...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9
平面多极带电圆盘的电容满足的是积分方程组,在极限情况下可简化成单一的积分方程,但在此方程中确含有两个未知函数,本文将用Winner-Hopf方法求解此方程。...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茶叶科学 年份:1997
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茶赤叶斑病与茶树叶结构及空间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容易侵染茶树新梢的嫩叶,在老叶表面则能以形成附着胞,即使侵入了,菌丝的分枝,生长......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1995
1992-1993年,笔者就增产菌对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平板上,YIB对两种供试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1992年田间对......
[期刊论文] 作者:高旭晖,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年份:1999
对茶园生态系内的生物组分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其生物组分大致可分为;以茶树为主体的植物类,昆虫类,微生物类,茶园鸟类及其它动物等。这些生物组分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