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15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4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序列中,台湾文学从日据到光复以来所发生的文学创作语言的变换,造就了文学场域中特殊的"跨语经验"。"跨语经验"的复杂性,展示出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认...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5
在固有的台湾文学史认知中,对日据台湾作家的日语创作进入"台湾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及悦纳依据,学术史的分析尚不够充分。通过梳理日据台湾日语创作在台湾文学史中的接...
[学位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2
《台湾新文学》是日据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之一,也是1930年代中后期硕果仅存的左翼文学刊物,其刊行历程目击了左翼文学运动从高潮走向失败的全过程。随着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7
台湾作家杨逵在日据时代以日语进行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台湾光复后作家开始尝试转入中文继续创作。从研究现状而言,杨逵早年的日语创作时期被视为更能代表作家成就的文学阶...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个《茶花女》汉语译本,它是具有先锋特质构成跨语际实践的绝佳范本。从译者翻译动机上来讲,林纾利用外国文本重演中国特有文化;从小说成...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16
在1930年代的日据台湾,日语逐渐成为了文坛通用语。在此前后陆续登上文坛的台湾日语作家如杨逵、吕赫若、张文环和龙瑛宗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以扬名日本“中央文坛”的殖民地...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4
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界与日本本岛文坛在文学交往过程中充满了“张赫宙情结”,即以在日本文坛成名的殖民地朝鲜作家张赫宙为榜样,竭力以平等之姿与日本文坛发生对话、获得认同;针对......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6
台湾作家张文环日据时代为台湾顶尖日语作家,光复后在与同侪语言转换作家一同向中文创作进军的路途中悄然掉队,在晚年时折返日语进行创作,这在光复后台湾社会努力学习“中文...
[学位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5
本文以日据时代用日语创作并获取巨大成功、而在台湾光复后才尝试转入中文来进行创作并最终形成了不同文学选择的台湾“语言转换作家”——杨逵、吕赫若、龙瑛宗以及张文环等...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2020
作为自然主义文论关键词的"细节肥大症",本源自左拉对自己创作风格的评述,经过理论旅行成为了后世论者批评现实主义写作末流的一种病症表现。张爱玲的创作接续了中国传统世情...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日据时代台湾文坛的日语书写现象情况复杂,作家的日语创作经验显示出多元构型,创作体现出了语言能力水平、作家代际间隔以及对待母语感情认知的差异。杨逵用日文创作左翼小说...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份:2013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其独具特色的方式形塑体貌,其发展阶段可纳约为三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薪火接力,但这三代智识者之间也具有颇为不同乃至迥不相侔的书写特征和理论资源构成。...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16
作为日据时代台湾顶尖作家的张文环,曾在1930年代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机关杂志《杂文》的文学建设活动。他的《台湾的创作问题》一文长期湮没无闻,在这篇评论里作者...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日据时代台湾的顶尖日语作家,在1930年代以后通过参与日本本岛的“文学评奖”而博得日语文坛的青睐,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其熟练掌握了殖民者语言的证据.但是通过对日本本岛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读书 年份:2013
“不论是行旅还是旅行,都必须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下呈现意义所在。”《华丽岛的冒险:日治时期日本作家的台湾故事》一书,据编者王德威、黄英哲教授称,此间合作机缘来自“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4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文学回忆录四卷本,即《昨天的云》(1992)、《怒目少年》(1995)、《关山夺路》(2005)和《文学江湖》(2009)在海峡两岸渐次出版,以及两岸读者在传媒热销大潮下...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 来源: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年份:2021
台湾光复初期由官方所主导的“国语运动”,是适时台湾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这项运动通过“国语推行委员会”的运作,在台湾社会中推行中文共通语(“国语”),取代日据末期社会中“日语”的流行,以确保各类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实现“去皇民化”、“再中国化”的文......
[期刊论文] 作者:马泰祥,MaTaixiang,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14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