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72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0
马役军新闻从业20年,...
[期刊论文] 作者:谭菊燕, 来源:新闻通讯 年份:1996
我很幸运,今年在人民大学暑期举办的一个编辑业务研修班上,听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几位总编现身说法式的讲课,获益匪浅,现记要如下,与同仁共享。 范敬宜讲策划...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当代 年份:1990
序章婚界洞开一扇门这扇门,曾在幽冥之中沉沉地关闭着。那时,通向这扇门的甬道,对当代中国人来说陌生得近乎于天方夜谭。涉外婚姻,历史感到遥远的记忆。一九八九年二月...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医学文选 年份:1998
【正】 好父亲与好男人 父亲越来越难当,这是许多做了父亲的男人切肤之痛,也是他们的难言之隐。 从血统角度讲,只要有了儿女,自然就成了父亲,尽管这种血统意义上的父亲与“好...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对外大传播 年份:1996
因为是报人,所以对新闻媒体就特别感兴趣。去年年底,应邀去德国访问前,德使馆的人事先征求我个人意见,希望采访参观德国哪些领域和事情,我毫不犹豫地写上德国的报纸和杂志。...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新闻知识 年份:1990
(一) 《30万临时工在深圳》获得了由中宣部和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1987——1988年度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评选系列报道唯一的一等奖。其实,这的确是一组意料之外中“捡来”的新闻...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新闻通讯 年份:1993
正面报道与正面效果新闻应该是有“眼睛”的,否则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敏锐与不敏锐了。于是,怎样寻找与发现生活,就成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永久性探讨的问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1999
有记者问我: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气的记者,他们所写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鲁布革冲击》、《命运备忘录》、《倾斜的金...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0
记者最无奈之事,莫过于违心去搞应景式报道。记者的天职是搞新闻,新闻是记者的生命。可记者生涯中,谁都可能遇上那些可能出于任务可能出于人情或可能出于其它什么原因的...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1996
(一)写人物就是记录历史(1)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离不开人物通讯。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凡地表现人物是一张新闻纸或一新闻媒体的灵魂。这个观点具有社会意义。有人说时代与历史是...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上海国资 年份:2006
企业总法律顾问未能充分发挥维护国有产权出资人的重任,其根本原因在于总法律顾问对制衡与监督对象即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具有身份的依附性和权力的有限性The general cou...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新闻业务 年份:1985
我第一次采访辛福强,是在一九八二年十月间,那时,他作为大连市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个镶玻璃个体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引超人们更多的注...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0
其一这里是厂区西北角的一个豁口,散发着呛鼻异味的浊水从豁口处往外流。豁口很窄,我得侧身挤进去。踏着一堆锈蚀的废铁管,我才走出这片工业废水制造的沼泽……这是深圳南头...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0
20年记者生涯,笔下各种新闻人物百十人之多。其中,有两个极为普通、然而对我来说却是终生难忘的小人物。他们是同胞兄妹,哥哥叫辛福强,妹妹叫辛丽荣。发现这两个人,写出这两...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4
(一)在东北农村,有句老百姓常说的俗话:这事儿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捅破就见亮了。这话俗,可理儿不俗,还挺有哲理。这窗户纸是什么,就是哲学中事物转化的度,就是关节线。所谓水...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93
你想标新立异吗?记得那是前年的时候,我们一群记者受辽宁省有关部门邀请,参观采访中国第一条等级最高、里程最长的沈大高速公路。热情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采访内...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1992
新闻应该是有“眼睛”的,否则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敏锐与不敏锐了。于是,怎样寻找与发现生活,就成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永久性探讨的问题。News should be “eye-catching,” o...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0
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对于记者认识新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988年3月30日上午9时,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涛举行第二次记...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89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 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
[期刊论文] 作者:马役军, 来源:北京文学(原创版精彩阅读) 年份:2014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