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2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方汉奇,,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58
韩光智同志的意见很好,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话号外”这篇短文写于1957年的最初几个月,同年年底左右才寄给“新闻战线”.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国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看到号外...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神之思──读《文心雕龙·神思》小札韩光智思维是人类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独有心理活动。然而艺术创作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自有其不同一般思维活动的特点。早在1500年前...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神之思──读《文心雕龙·神思》小札韩光智思维是人类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独有心理活动。然而艺术创作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自有其不同一般思维活动的特点。早在1500年前,刘绍...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张友均,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年份:1998
社会主义本质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韩光智张友均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同步发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但,整体认识的提...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国恩,,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1
最近读了一本《海涵宁波-宁波经济文化随想录》,作者韩光智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他考证宁波的历史掌故,定义宁波港口的地位,细析宁波地方文化和各种市井传闻,把阿...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01
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大众著述的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课之师》1946年初版,经受50多年的历史考验,销量已超过100万册。现在有了中文版。《一课之师》,...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7
我是韩石山的铁粉,我不讳言,聊读书的天,我多次对密友说:韩石山的书,你都可以买,不会后悔的。实话实说,韩石山的书,我没有做到“都买”。印象中,去年在网上购书,发现《读书做...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怀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00
求学、为了生存、寻求发展,现代人似乎已习惯于走四方。走四方,更多的人或长或短地生活、滞留在"别处",酸甜苦辣各有一本账。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集大成者",更在走四方...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9
茅于轼教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虽然是"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但"借别人的火",正可"烤自己的肉"。茅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07
有建设性的观点,常是这样:忽视一些现象,而聚集某些问题,扫描宁波,寻找有建设性的看法,于是有了“三点”定位,这三点就是:碶、港,桥。...
[学位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中北大学 年份:2008
明确引信保险装置的状态变化规律对空投水雷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水雷的作战效能。要确保空投水雷引信保险装置在入水时可靠动作,就需要明确空投水雷在空中开伞、...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0
“石骨铁硬”的“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任何一个具体承担语言功能的方言,不可能总是“硬”的,一定是“软硬兼施”的。那么,宁波话的“软”在哪里呢?...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10
从宁波南站出发,坐宁波至余姚的中巴车,到河姆渡村下车,再向北步行六、七分钟,有一个小小的渡口——传说是为了方便人们寻访夏黄公之墓而兴修的义渡,如今却是大名鼎鼎河姆渡...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4
世上凡人多。为了生活,凡人的人生轨迹大多可以猜度、测量甚至预设,人生之旅显得那么平庸、中正。酸甜苦辣、生老病死的滋味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沉淀、堆积、消损。好在,世...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2
一代有一代之潮流.以我眼观察,现代社会主流母爱乃是浆糊牌的--粘附紧密,分割不得.用句流行标题,那就是零距离....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2
虽然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人毕竟难忘旧时进化时光.上网一看,以动物来命名的网虫可真是不少.当然,我也在其中:上邪三次狼.几乎不用判断,就已知道这一定是个男子.--至于现...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宁波经济丛刊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象”论,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较之于后来的“形象”之论,更能体现出文学的本体特征。...
[期刊论文] 作者:韩光智,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份:1999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