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37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3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林舟,,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7
2016年7月26日、9月3日、10月6日,林舟通过电子邮件对陶东风先生进行了书面访谈,以下为访谈笔录.林舟(以下简称“林”):这次北语“生活新状态”研讨会上,从文化研究角度看,您觉...
[学位论文] 作者:罗枭,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20
本文研究陶东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研究实践。陶东风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研究学者之一,其批评实践贯穿了中国文化研究从引介到繁荣的阶段,开展对他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目前对陶东风的研究未注意到公共性理论在他思路中的重要地位,也缺乏对陶东风公共性文化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尝试从“公共性”视角出发,联系陶东风的批评实践,讨论陶东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绪论部分介绍陶东风文化研究的异...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陶东风,1959年7月生于浙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期刊论文] 作者:曹谦,,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9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曾被学界视为共识的定义,近年来受到了引人注目的质疑和再讨论,陶东风先生的观点则是这一片质疑声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陶东风先生把反思的...
[期刊论文] 作者:霍伟,, 来源:剑南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5
本文通过对陶东风先生的“反本质主义”文艺思想的提出、在学界引发的争论的搜集整理,强调学界应辩证看待他的观点,正确看待文艺学学科的反思和重建问题。一、反本质主义文艺...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7
某些“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价值误区陶东风90年代中期的文坛,出现了所谓“现实主义”的回归,如《大厂》、《天缺一角》、《分享艰难》等等,被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受到评论界的极...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徐艳蕊,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5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时间: 2004年 12月底主持人: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参加者:文艺学专业部分研究生  陶东风:最近,一本叫《Q版语文》...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13
陶东风 出生于1959年8月16日,刚出生就经历了大钡荒,狮子座的他虽然侥幸存活,但妈妈一直以为这是他总也吃不胖的主要原因。7岁上小学那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17岁中学毕业那年...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6
然而在这些现象背后又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陶东风先生认为,这就是“批...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5
人治模式的诱惑与误区──由电影《被告山杠爷》说开去陶东风在1994年的国产电影中,由峨嵋电影制片厂摄制、范元导演、李仁堂主演的《被告山杠爷》无疑是相当突出的一部。在刚刚结...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8
将矛盾提升为原理——谈童庆炳的心理美学研究*○陶东风一、独特的研究路径在我的记忆中,童庆炳先生集中关注并以主要精力从事心理美学研究,大约是开始于80年代中期前后,在1985年我进入...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当代电影 年份:1996
大学生电影节的意义陶东风每年一届的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行四届了。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基本评奖标准以及基本品格也已经日益定型。可以说它正以自己独具特色的风貌赢得校内...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7
王彪论陶东风一、命运的定局:人性与宿命的主题王彪说:他“陷进了一个坑”——“我跟人类生命与人类本体的一些问题纠缠不清。我期待回答这些问题,它们太让我着迷,且几年来一直给...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5
当代审美文化的新状态陶东风迄今为止,肇始于80年代初的审美文化转型,约略可以概括为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多元开放已经成为标示当今审美文化新状态的首选术语。由于这场文化...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8
“批评缺席”的真实含义陶东风现在批评界有一个令人迷惑的说法叫作“批评的缺席”,它的大概意思是说批评应当在场而实际上不在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文化界学术界听不到批评的声...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崔卫平, 雷颐,,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8
语境与立场——关于王小波的对话○陶东风○崔卫平○雷颐一、历史记忆与批判向度陶东风:关于王小波的讨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话题已经超出王小波作品本身,而是把王小波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98
国家—市场—社会:中国文化市场化的三方语境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90年代中国文化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或许就是文化的“市场化”,但是其理论意义(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却不...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6
世俗化时代文艺的消遣娱乐性陶东风一、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形态中的"乐"与"教"的关系虽然在几乎所有时代、所有社会文化形态中,文艺的消遣娱乐功能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时代与不...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7
文化批判的批判陶东风一、独领风骚而又狂躁偏激研究文体的人都会注意到:90年代中国大陆文坛流行一种新的文体,即文化批判。文化批判的流行其来有自,随着90年代社会文化转型的日益加...
[期刊论文] 作者:陶东风, 来源:战略与管理 年份:199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陶东风一如果从杰姆逊的讲演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一书的问世算起,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作品的传播则更早)。其间出版了多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