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63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1
采用不同抛秧密度和不同投鱼尾数的稻田养鱼试验表明:水稻产量以每667m2抛秧密度为8000钵的最好,投鱼尾数800尾的最高。投鱼尾数至少在400尾/667m2水平以上,使鱼粪有机肥对水稻...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0
采用3种不同育秧、不同栽插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育秧方式以塑盘育小苗(A2)〉地床旱育秧(A3)〉温室两段育秧(A1);不同栽插方式以宽窄行(B3)〉等行距(B2)〉抛栽、满天星栽(B1);不同处理以A2B3最高,A1B3次......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1999
水稻品种遗传特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是选择利用新品种(系)大面积推广的主要依据。1998年作者研究了Ⅱ优6078、Ⅱ优多系一号、Ⅱ优63等3个组合在三都县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为进一......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0
分析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节人闰分蘖穗与产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用不同经验模型分析比较,y=114.02-20.72x的理论......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2000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周丛福,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3
2000~2001年,采用裁剪冠层叶面积的方法研究控制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分析倒1、倒2、倒3叶的叶、鞘生长规律及剪叶后对有效库容、源库变化、茎鞘输出率和籽粒充实...
[期刊论文] 作者:张美霞,陈仙祥,,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8
三都县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海拔400~900m,差异明显,受高原气候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多样气候适应多种番茄品种的栽培。近年来三都县种植番茄面积逐年增加,品种繁多,番茄种......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兰昌恒,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1999
高效多元微肥含有作物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制而成。使用后作物增产10%左右。1998年4~9月,笔者利用高效多元微肥、喷施宝在水稻上进行比较试验,研究高效微肥......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张美霞,, 来源:种子 年份:2007
采用集对分析原理和方法--四元联系数,对4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态势级、态势序、评语分别为:Ⅱ优多系1号优良势、1级、优良品种;冈优527优良势、7级、优良品种;D...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饶如霞, 来源:耕作与栽培 年份:2000
为探索三都水族昌育稀植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采用4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水稻旱育稀植生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穗粒 到叶龄,移栽叶龄,密度为决策变是......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周从福,白明琼, 来源:耕作与栽培 年份:2003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影响易控因子,即定植规格(X1),中耕次数(X2),移栽秧龄(X3)和穴谷粒数(X4)对强化栽培产量、群体...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白明琼,陈明霞,吴兴梅,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3
为探索杂交油菜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栽培因子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为决策变量,杂交油菜产量及构成因素为目标函数...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张仁贵,徐本福,周玉福,,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6
200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进行了4个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冈优527产量最高,为609.2kg/667m^2。比其它品种增产9.4%~16.6%;Ⅱ优多系1号次之,具......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白明琼,兰昌恒,饶如霞, 来源:耕作与栽培 年份:2000
为探索三都水族旱育稀植丰产栽培模式 ,应用农业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采用 4因素 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以对水稻旱育稀植生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 (X1) ,穗粒追肥到叶龄 (X...
[期刊论文] 作者:周从福,陈仙祥,张美霞,莫玉贤,吴光胜,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4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方式对墨西哥专用青饲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及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种植密度为4500株/667m2,其生物学产量最高,可达4596.7kg/667m2;不同密度植株...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 陈明霞, 黄新, 杨忠热, 黄永林, 胡光兰, 蒙,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5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SRI栽培技术对有效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是密度(x1)>秧龄(x3)>中耕次数(x2)>穴谷粒数(x4),目标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分...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陈明霞,黄新,杨忠热,黄永林,胡光兰,蒙光,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5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SRI栽培技术对有效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是密度(x1 )>秧龄(x3 )>中耕次数(x2 )>穴谷粒数(x4 ),目标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
[期刊论文] 作者:陈仙祥,陈明霞,黄新,杨忠热,黄永林,胡光兰,蒙光烔, 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2004
采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SRI栽培技术对有效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是密度(x1)>秧龄(x3)>中耕次数(x2)>穴谷粒数(x4),目标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