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03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闫启仑,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是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可利用的受试生物却不多。筛选可靠的受试生物并研究建立玷污沉积物检测技术是非常必要的。端足类是海洋底栖......
[期刊论文] 作者:陈红星,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8
本文在实验条件下探讨了5种饵料对海洋底栖端足类日本大螯蜚的培养效果。实验指标为存活率,生长速度,日增长率和发育状况。结果表明,青岛大扁藻与新月菱形藻1:1混合液的培养效果最佳......
[期刊论文] 作者:郭皓,闫启仑, 来源:黄渤海海洋 年份:1999
1996年6月29日 ̄10月22日对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湾贝类养殖筏区及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养殖区内,外浮游......
[期刊论文] 作者:闫启仑,郭皓, 来源:黄渤海海洋 年份:1999
1996年6月~10月对大李家湾贝类筏式养殖区内,外浮游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种类类组成以小型挠足类为主,浮游动物数量在养殖区内,外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7月最高,9月次之,10月最......
[期刊论文] 作者:马明辉,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7
1996年1月26 ̄31日,对辽东湾鲅鱼圈近岸冰区的两个站位冰下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所获得的底栖动物共14种,其中软体动物7种,甲壳动物3种,多毛类3种,棘皮动物1种,两个站位的群落结......
[期刊论文] 作者:闫启仑,陈红星,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1999
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japonica)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0~26℃,不同发育期耐受温度范围不同,刚孵化幼体温度下限为11℃,上限32℃,以后随着幼体发育,其对低温的适应力逐渐增强,雄性个体对极限温度的忍耐力低于雌性......
[期刊论文] 作者:闫启仑,Hansen,D,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1999
1992年9月 ̄1993年1月对锦州湾沾污沉积物的海洋端足类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锦州湾湾顶到湾口沿西南--东北方向每2km等距离采集27个表层沉积我校 品,应用海洋端足类A mpelisca abdit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0d直......
[期刊论文] 作者:韩明辅,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8
本文以长期生活在较低盐度(12左右)河口潮间带地区的端足类日本大螯蜚所繁衍的幼体为材料,探索了盐度与幼体生存,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种钩虾的适宜盐度范围为5.30 ̄30.80,最适盐度......
[期刊论文] 作者:闫启仑,蒋岳文,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7
1996年1月26-31日,在辽东湾近岸冰区选设4个站位进行了一次内容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其项目包括温度、盐度、pH、DO、COD、TOC、POC、营养盐、微生物、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度栖动物。结......
[期刊论文] 作者:闫启仑,韩明辅,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8
钩虾类不仅是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沉积物环境质量研究中主要选用的受试生物。本文根据1979 ̄1996年在辽宁涡岸采集的底栖钩虾类标本,首次报道了辽宁沿岸海洋底栖钩虾类......
[期刊论文] 作者:蒋岳文,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1998
本文根据1996年1月下旬在辽东湾近岸具有代表性的冰区所采集的水样和冰样中营养要素的实测结果,对海水和海冰中的NO-3-N、NO-2-N、NH+4-N、PO3-4-P、SiO2-3-Si等营养要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会议论文] 作者:闫启仑,王睿睿, 来源: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及“发展辽宁生态工业 建设低碳经济社会”论坛 年份:2010
研究了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和久效磷等3种有机磷农药对端足类河蜾赢蜚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3种有机磷农药对河蜾赢蜚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甲基对硫磷大于马拉硫磷......
[会议论文] 作者:王睿睿,闫启仑, 来源: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年份:2019
端足类生物是沉积物毒性生物检验的优选受试生物,众多国家已制定相应的检验标准。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在我国海域分布较广,同属生物Corophium volutator 是加拿大、欧洲等国家以及ISO 推荐的标准受试生物。......
[期刊论文] 作者:许宁,袁帅,闫启仑,, 来源:环境保护 年份:2019
海冰是渤海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区域现象。通常年份冰期可跨4个月,覆盖渤海40%的海域面积。海冰对海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典型生态环境和海上突发事故都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是渤海污染防治、生态保护、风险防范等任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马明辉,闫启仑,卞正和,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1996年1月26~31日,对辽东湾鲅鱼圈近岸冰区的两个站位冰下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所获得的底栖动物共14种,其中软体动物7种、甲壳动物3种、多毛类3种、棘皮动物1种。两个站位的群落结构指数分别为:1#站:H′=2.30、d=1.20、J=0.81、D2=0.64;2#站:H′=2.70、d=1.80、J=0.96、D2=0.40。......
[期刊论文] 作者:王真良,杨波,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3
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对大李家湾养殖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大李家湾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2种,隶属于5门、5纲、15目、33科40属.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养殖区内、外月际变化趋...
[期刊论文] 作者:许道艳,李伟,张芳,闫启仑,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9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大连港大窑湾港区三期工程港池10个站位沉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HgCl2作参比毒物,使此法所测得的毒性定量化;以发光细菌的抑光率或相当标准...
[期刊论文] 作者:张达娟, 闫启仑, 王真良,, 来源:海洋与湖沼 年份:2008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
[期刊论文] 作者:毛婕昕,闫启仑,王立俊,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4
根据2004~2008年每年5月和8月对黄河口、长江口及珠江口生态监控区底柄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以上三大河口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以及种群密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将数据与同地...
[会议论文] 作者:林志浩,王睿睿,闫启仑, 来源: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年份:2011
  在实验室加标条件下,采用碱解旋法检测菲、芘2种多环芳烃对河蜾赢蜚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河蜾赢蜚DNA的损伤程度随着菲、芘的浓度增加而增大,剂量-效应......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