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1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寻根 年份:2018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1997
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郑师渠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世界历史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过,如果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则又可以说,欧战后的世界开...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6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郑师渠、刘家和、...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1998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郑师渠以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诸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崛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他们服膺美国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曾创《学衡》杂志与新文...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郑师渠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号秋明。为近代著名的科学编译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更因主编《东方杂志》和以伧父、高劳的笔名发表了许多论述中西文...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94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众所周知,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正是在公羊“三世说”的名义下,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作为康有为的高足与得力助手,梁启超...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娄底师专学报 年份:1994
晚清国粹派论孔子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但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和利用,又成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晚清国粹派是...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8
白寿彝先生历史教学改革思想初探郑师渠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从事教育工作60年,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具有丰富的历史教育思想。80年代他曾主持北师大历...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新人文主义与胡先骕的教育思想郑师渠胡先(1894-1968),字步曾,江西新建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任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1996
近代史研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郑师渠近些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思想之活跃、研究领域之广泛与深入、学术成果之丰富,都是空前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建国以来学术研究最为繁荣的时期。...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6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郑师渠教授受李文海会长的委托,宣读中国史学会的贺信。...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归根结蒂,乃是指他体察了欧洲战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并最终服膺反省现代性。因是之故,梁启超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思想解放的原则,应同样...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北京作为京师的“首善”意义 ,表现为它是国家主流文化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其文化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髓。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悠久的文化传统 :以建筑、民...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1
《万国公报》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对战争进行报道、评论最具影响的刊物 ,它自身也因此名声鹊起。但其报道、评论 ,是非参半 ,真伪互见。就其以英美在远东的利益为价值取向 ,不...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对历史人物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实事求是分析,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原则,应当说是明确的。惟其如此,非要提出一个人物评价的统一标准来,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鉴......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2014
20世纪20年代,步入晚年的梁启超绝非走向所谓倒退,恰恰相反,而是重新跃上一个新的思想台阶,令其晚年重放异彩。此间,其人生阶段性发展的标志性节点,便是欧战。从著书以唤起国...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13
1922—1924年中共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促进了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它从一开始便与其时中国思想界的变动息息相关。胡适诸人提出"好政府主义",反映了学界对军阀...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3
"民族精神"一词,原为舶来品,它肇端于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日渐高涨的德意志,意指一个民族因历史文化诸因素形成的共同精神或秉赋。从赫而德到费希特,德意志知识分子对...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10
本期各个栏目的文章,除《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一文外,均选自本刊编辑部去年10月组织召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学术会议论文。...
[期刊论文] 作者:郑师渠,,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学生运动,只强调中共的领导而回避或淡化国民党的作用,或一味突出两党尤其是国民党对学运领导权的争夺,都不免有所偏蔽。国民革命的发展既得益于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