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8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欧美珊,吕颂辉,谢隆初, 来源: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东海原甲藻是东海长江口与浙江沿岸水域的一种主要赤潮种类.本文以该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控制培养基中氮(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不同形态的氮对该...
[期刊论文] 作者:周序珑,邓漪平,谢隆初, 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年份:2002
bFGF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在人工聚氨酯材料上的黏附,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采用Western Blot结合图像处理分析方法,观察了bFGF对血管内皮细胞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b...
[期刊论文] 作者:周序珑, 谢隆初, 邓漪平, 来源: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年份:2005
培养猪主动脉内皮细胞,用预衬细胞外基质结合使用bFGF的方法实现静置条件下PU材料的内皮细胞化,并观察内皮化材料在LVAP泵腔内模拟流体条件下内皮细胞的贴壁率和丢失率以及内...
[期刊论文] 作者:赵玲,洪爱华,齐雨藻,谢隆初,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02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ZT能缓慢释放铜离子对海洋原甲藻有去除作用,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除藻能力,并减轻了直接投放硫酸铜造...
[期刊论文] 作者:张玉娟, 曹宇, 王朝晖, 谢隆初,,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4
在实验室设置了5个N、P浓度梯度,研究了它们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营养细胞生长和孢囊形成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当N、P浓度分别超过10和1.5μg/L时,就能维...
[期刊论文] 作者:王朝晖, 张玉娟, 曹宇, 谢隆初,, 来源:生态科学 年份:2006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是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
[期刊论文] 作者:张玉娟,曹宇,王朝晖,谢隆初,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6
在实验室设置了5个N、P浓度梯度,研究了它们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营养细胞生长和孢囊形成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当N、P浓度分别超过10和1.5μg/L时,就能维持锥状斯......
[期刊论文] 作者:李英, 吕颂辉, 徐宁, 谢隆初, 来源:生态科学 年份:2005
采用单因子实验,以NaNO3作为唯一氮源,固定初始氮浓度为40 μmol·L-1,设置六个初始磷浓度梯度:0.1μmol·L-1、0.5 μmol·L-1、1.0 μmol·L-1、2.0 μmol...
[期刊论文] 作者:张玉娟,曹宇,王朝晖,谢隆初,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4
在实验室设置了5个N、P浓度梯度,研究了它们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营养细胞生长和孢囊形成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当N、P浓度分别超过10和1.5μg/L时,就能维持...
[会议论文] 作者:李英,吕颂辉,徐宁,谢隆初, 来源: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参照东海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时的物理条件,以f/2加富的人工海水为培养基,在四种不同磷源下,研究了在室内批量培养条件下,不同磷源和不同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细胞生长...
[期刊论文] 作者:韩志国, 武宝玕, 郑解生, 谢隆初,, 来源: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份:2001
概述了蓝藻毒素的结构、毒性机理以及蓝藻毒素的危害 ,并简要介绍了蓝藻毒素的环境行为、对蓝藻毒素的危险评价和监测...
[期刊论文] 作者:洪爱华,尹平河,赵玲,齐雨藻,谢隆初,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3
研究了十二烷基二甲基卞基溴化铵(新洁而灭)和戊二醛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新洁而灭可以有效地杀灭海洋原甲藻,浓度0.10 mg/L时,可以控制海洋原甲藻的增长,浓...
[期刊论文] 作者:梁想,尹平河,赵玲,杨培慧,谢隆初,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01
模拟研究了海带、洋栖菜、甲壳素、壳聚糖等生物载体吸附水溶液中铜离子后对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生物载体投放到水体后,载体缓慢释放出铜离子而杀灭赤潮藻,延长了有效...
[期刊论文] 作者:赵玲,洪爱华,尹平河,齐雨藻,谢隆初,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2002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FZT能缓慢释放铜离子对海洋原甲藻有去除作用,延长了有效期,增强了除藻能力,并减轻了直接投放硫酸铜造...
[期刊论文] 作者:潘剑宇,尹平河,赵玲,齐雨藻,谢隆初,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2003
1 引言苯扎溴铵(5%水溶液称为新洁尔灭)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海洋赤潮除藻剂,在mg*L-1数量级的较低浓度就有较好的除藻效果.与其它除藻剂如金属离子型除藻剂[1,2,4,6~12]相比,苯扎...
[期刊论文] 作者:陈菊芳, 黄伟建, 徐宁, 谢隆初, 齐雨藻,, 来源:海洋科学 年份:2003
赤潮作为一种日益频繁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赤潮的研究也已成为海洋研究的热点。硅藻(Diatoms)是赤潮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80年代以...
[期刊论文] 作者:王朝晖,齐雨藻,尹伊伟,江天久,谢隆初, 来源:海洋科学 年份:2001
1998年4月23日至29日深圳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面积逾200km2,细胞密度高达3.8×106个/L。赤潮发生于大量降雨之后,高峰期水体盐度在20以下。在深圳河河口海域,...
[期刊论文] 作者:王朝晖,尹伊伟,齐雨藻,谢隆初,江天久, 来源:海洋学报 年份:2004
1 引言1998年3~4月广东沿海及香港海域爆发了大规模的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赤潮.此次赤潮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给广东省及香港的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期刊论文] 作者:尹伊伟,王朝晖,江天久,骆育敏,谢隆初,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2000
介绍了目前产生鱼毒素 (ichthyotoxin)的主要海洋藻类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鱼毒素主要包括 :麻痹性贝毒 (PSP)、短裸甲藻毒素 (BTX)、溶血性毒素 (hemolytictoxin)、细胞性...
[期刊论文] 作者:许忠能,林小涛,林继辉,谢隆初,黄长江,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02
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营养盐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营养盐浓度与温度双因子试验、氮磷比与营养盐浓度双因子试验及不同化合态氮比例单因子试验。 ( 1 )氮、磷的吸收速率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氮的吸收速率在 2 1℃ ,......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