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64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07
1.引言广义的认知语言学是指包括乔姆斯基语言学在内、任何认为语言知识存在于心智中的当代语言学理论。狭义的即通常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是人类认知必要的有...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11
本文从压制的角度探讨汉语存现句如何将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化。存现句表示某处隐现和存在某实体,其论元为处所和客体。因此存现句在论元结构和语义上都是非宾格构式...
[学位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 年份:2008
本研究主要基于真实语料,以认知语法为框架,建构了存现句的研究模型——基于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探讨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认知动因、句法关系、论元结构、体貌意义、主观性和语...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2011
当有定名词短语所表征的已知实体被当成新的实体用以提醒听话人时,或当有定名词短语含有会话含义,或表达唯一可辨认的实体,或已知类型中的新的实例时,或当名词词组为形式上有...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14
动结式是独立存在的语言结构,表示施事将能量传递给客体,使其发生状态变化。根据语言编码策略,动结式可分为施事性动结式和客体性动结式。施事性动结式在更详细的层次上凸显...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美中外语 年份:2004
一个词项与其它词项整合形成以该词项为中心的词汇网络.并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行解释。汉语“吃”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可分为13种认知模型。每个认知模型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衍生山......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07
图式既是对范畴成员相似性的抽象概括,又是对新成员进行范畴化的模板。语言词汇编码的是图式意义——对各种语境中所表达具体意义的概括。图式意义又是判断能否编码新的语境...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10
"着"和"了"在存现句中表达不同的体意义。"着"字存现句表示持续视点体的意义,而"了"字存现句表征中性视点体或结果完成态的意义。"着"字存现句是非完结性的,而"了"字存现句是...
[会议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 年份:2004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下,运用压制理论,从论元结构和语义方面探讨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是如何被存现句非宾格化的。存现句凸显某处存在或隐现某实体,而不关注谁通过何种方...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04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 ,即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本文提出动词的论元包括明确表达的显论元和所蕴涵的域论元。构式有其自身的论元结构。当动词的论元结构与构式不一致时,构式便通过识解将动词压制成一致,即凸显与构式相兼容...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2003
本文以自主性学习理论为框架,对大学英语自主性学习进行了调查。本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学习者虽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与动机,但自主管理程度低,学习面窄量小;教师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现代外语 年份:2017
“得”字构式表示事件在某种特征维度上进展到一定程度。“得”前成分表示事件的进展,可以是状态、活动、实现或成就动词。无论从意义和来源上看,“得”都有界化功能,对“得...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3
本文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框架,将所有构造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为整体-部分、亲属、起源、来源、所有和容器6个认知模型.在每个认知模型中,分别从所有者、所有关系和被所有...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新课程(中学) 年份:2017
生物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了解新的生物知识,还可以提升其个人探究生物的积极性,对于学生...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外语学刊 年份:2004
交际受信息、经济、认知突显和社会需要等原则所制约,说话人只能选择突显、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它部分及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表所要传递的信息--即用转喻进行...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外语学刊 年份:2004
消除歧义、确定指示与指称对象、补充省略和收窄概括等现象表明,直说决定含义,同时又被含义所决定,即Levinson(2000)所说的格赖斯循环.针对关联理论,以及Bach和Levinson所提...
[学位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8
本研究主要基于真实语料,以认知语法为框架,建构了存现句的研究模型——基于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探讨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认知动因、句法关系、论元结构、体貌意义、主观性和语篇功......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2017
在“什么”反问句中,“什么”本身并不表达否定意义,也不是否定标记,只履行构成反问句的功能。否定是整个“什么”反问句的意义,其推导的机制是修辞三段论:根据语境中明示或...
[期刊论文] 作者:董成如, 来源:当代语言学 年份:2021
胡旭辉(2019)认为汉语“起来”中动句的动词前不接受施事性的副词修饰,因而是非宾格句,表示状态变化.但真实语句表明中动句的动词前可以接受施事性副词修饰,说明汉语中动句具有施事性.中动句语义结构上存在施事,虽句法上没有实现为主语,但可表达为其他成分.因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