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20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唐海宏,,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残水浒》的作者一粟,即安徽歙县程善之。程善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不仅是同盟会会员,还是南社成员。20世纪初他在扬州任教;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曾任大元帅府评议。"二次革...
[期刊论文] 作者: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栗艺术悼念活动领导小组, 来源:艺苑(美术版) 年份:199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因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经专家全力抢救无效,于1994年8月7日0时38分在上海...
[期刊论文] 作者:韩大宇,粟生平,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84
用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前后十年左右的墙子路、小水峪基线测量资料。观测资料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处理结果表明,资料的年变化主要与温度影响有关,降雨因素亦对...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粟生平, 来源:华南地震 年份:1998
在描述事件非稳态泊松过程基本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将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地震区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研究表明,假定未来几百年间,汾渭带和华北带......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90
大的走滑断裂带,如鲜水河断裂,是由主干断裂及与其相伴的若干阶式(或平行)断裂组成。这种断裂的几何形状影响到断裂周围的应力、应变分布。本文利用三维位错理论分析了右旋左阶和右旋右阶断裂错动与单一断裂错动所产生的位移场及应变场的差别。计算结果表明,阶......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粟生平, 来源:地震 年份:1998
在描述事件非稳态泊松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与稳态泊松过程判别的基础上,将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地震区分渭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研究表明,假定未来......
[期刊论文] 作者:武福拉,粟生平, 来源:地震科技情报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粟生平,傅征祥, 来源:地震 年份:1996
活断层分段特征的研究是当前活断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配合活断层分段性的研究,尝试研究不同活断层段落上的地壳波速比是否存在分段性的特征,文中主要对华北地区山西和燕山断裂带分区域进行了波速比平均值的测定和差异对比。......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 来源:地震 年份:1985
引言 1967年J. P. Burg提出了最大熵法(MEM),亦称最大熵谱法,1971年、1972年Lacoss和Burg等人分别讨论了该方法的数学特征,并发现该方法优越于快速傅里叶变换。MEM的分辨率...
[期刊论文] 作者:陈章立,粟生平, 来源:地震 年份:1983
地震活动图像,尤其是小震级、短时间的动态图像的分析,是地震预报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动态图像的形式很多,其中,地震频度的变化和震中分布的聚、散图像运用更为广泛。这...
[期刊论文] 作者:刘新, 来源:美术之友 年份:2003
遥想上个世纪20年代,刘海粟启程游欧时,《申报》的史量才和中华书局的总经理陆费逵都曾预支稿费,热诚相约海翁在欧游期间,写些艺术游记,这才使得刘海粟生平有了一本《欧游随...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张国民, 来源:地震学报 年份:1986
本文以模式识别为基础,利用地震活动、地壳形变、电阻率、地下水、水氡等几种前兆观测资料,提出了人机联合判断震情的方法。根据地震前后实际观测资料与孕震模式所预测的前兆...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梁北援,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88
本文主要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1668年大震发生的震源应力场,研究了大震发生对鲁南地区应力场的影响,震源区应力松弛过程,以及震后不同时间段,该区应力、应变积累状况。又将计算...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粟生平,王晓青, 来源:地震 年份:1998
在描述事件非稳态泊松过程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与稳态泊松过程差别的基础上 ,将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地震区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研究表明 ,假...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 粟生平, 王晓青,, 来源:华南地震 年份:1998
在描述事件非稳态泊松过程基本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将非稳态泊松过程应用在华北地震区汾渭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研究表明,假定未来几百年间,汾渭带和华北带......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刘桂萍,粟生平, 来源:地震 年份:2002
研究了中国大陆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自 1 5 0 0年以来因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对未来地震人员死亡数作了长期预测。预测表明 ,在 2 0 2 0年前 ,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发生地震死亡 1 0 0 0人以上事件以及西北地......
[期刊论文] 作者:傅征祥,王晓青,粟生平,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91
本文以完整性最小震级M_L=1.7的地震目录(1970年—1976年)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对比了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前震源区(余震区)及其周围的四个研究分区中,地震活动速率的时间过程。研究表明:(1)在余震区西半部的分区中,主震前出现了持续时间为38个月的异常地震活动平......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李革平,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85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按最大熵谱方法对全球及全球各地震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全球整体的巨大地震能量释放谱的最高峰值周期为10.53年,环太平洋地震系和大陆地震区的最高峰值周期分别是8.16年与10.25年。同时给出了全球各区强震活动的谱分......
[期刊论文] 作者:张郢珍,粟生平,李革平,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1985
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和许多同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评定近期(十年内)地震危险区的条件,并清理和总结了十五世纪以来华北强震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利用图象识别的CORA-3算法与费歇尔判别函数,对华北历史上已发生的38次地震和2......
[期刊论文] 作者:邱竞男,张郢珍,关华平,粟生平, 来源:地震研究 年份:1987
本文介绍在模式识别的 CORA-3算法中,使用费歇尔准则分类判别的优越性和作用。并将它应用于西南部分地区的地震预测模式识别的试算中。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perior...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