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2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陈志强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目前,一种新型的光疗方式――UVA1(340nm~400nm)照射已成功地用于特应性皮炎、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T细胞介导的皮肤病的治疗。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皮肤浸润的T细胞凋亡,导致T细胞耗竭所致。近来Stege等也报道,UVA1光疗对局限性硬皮病有较好的疗效。因此,......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炎症是一种由各种伤害性因素引起的复杂过程,可由多种介质介导.已知的间质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细胞因子、蛋白酶和组胺均可通过各种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如环腺苷酸(cAMP)的水平来活化它们的靶细胞或组织.cAMP可参与调节多种炎症细胞的功能,因此可通过对cA......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硫唑嘌呤可用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治疗的主要缺陷可能会使少数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研究表明可通过检测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来判断患者在接受硫唑嘌呤治疗后有无发生骨髓抑制的危险.人群的TPMT活性研究表明:89%的白人具有高TPMT活性,11%具有中等的酶活性,0.......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2
现已发现半胱氨酰白三烯(LTC4、LTD4、LTE4)在变应原诱导的哮喘及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当阻断白三烯受体时,哮喘和鼻炎的症状即可缓解.而特异性皮炎中有一种类型的发病机制与哮喘和鼻炎类似,因此也应对类似的拮抗剂有良好的反应.已有报道LTD4拮抗剂可......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以持续性瘙痒(尤以夜间为重)为主要症状的遗传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由于组胺可诱导减轻特应性皮炎患者主观的和血管的反应(至少在慢性患者中如此),因此对于特应性皮炎而言,组胺也许不总是一种重要的瘙痒性介质.Schmelz等用皮肤显微透析法研究表......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2
为了寻找一种理想的地蒽酚霜剂短期接触治疗银屑病,作者对地蒽酚霜剂A(溶解性)、地蒽酚霜剂B(分散性)的临床疗效、副反应和患者的评价进行了一项双盲、左右对照研究。患者和方法:作者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皮损的可比性,分别选取10例稳定期慢性斑块型银屑病......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目前关于人体内朗格汉斯细胞(LC)移行的资料非常有限,为进一步定量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人LC移行的能力,作者研究了TNF-α对CD1a+和HLA-DR+表皮细胞的密度及对LC形态的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20世纪60年代早期发现沙利度胺(Th)具有很强的致畸作用,但Th只有在肝脏经肝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同工酶作用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后才能发挥胚胎毒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口服Th可影响这种酶系统的活性。而磷脂代表了肝细胞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成分,并充......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作者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及一大组单克隆抗体[抗CD3、CD4、CD8、CD25、CD1a、CD30、CD50、CD54、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髓过氧化物酶、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G1和EG2、类胰蛋白酶、HLADR、重组人白介素(hIL)-3、hIL-4......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皮肤科医师很早就注意到银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特性,且其遗传方式不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众多学者通过连锁技术对银屑病家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寻找银屑病易感基因,结果分别在染色体6p、17q、4q、1q和3q处获得了银屑病基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位点现在依次被命......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血清中总的和抗原特异性的IgE和IgG4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变应性皮肤病,在其炎症处有大量T细胞、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在AD局部炎症反应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gG受体(FcγR)参与了DCs和巨噬细胞功能。作者以特应性皮肤......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2
现认为疱疹样皮炎(DH)真皮和血管周围浸润的CD4+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前有研究表明,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和IL-5可能参与了DH的发生,这些细胞因子可促使组织浸润、嗜酸粒细胞成熟,Th-2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最初被认为是一种T细胞起源的淋巴因子,近来有研究表明MIF可拮抗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在体外发现抗MIF中和抗体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IL-2的生成,在体内可抑制抗原启动的T细胞活化和抗体生成.为了阐述MIF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作......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娟摘,郑家润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疣的治疗通常包括物理破坏(如冷冻,外科切除,二氧化碳激光),化学破坏(如水杨酸,戊二醛,鬼臼树酯,斑蝥素)和免疫调节治疗(如干扰素,维A酸,接触性免疫治疗)等方法。接触性免疫治疗是通过诱导Ⅳ型超敏反应而发挥作用的,目前常用的接触性免疫治疗物有二硝基氯苯(DNC......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