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435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5
本文在“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与流动”的视景下,对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与80年代的“寻根小说”进行了互为参照的比较分析,在较为宏阔的文化背景上,对这两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6
在中国现代小说作家中,大概还没有谁的创作比张爱玲的《传奇》更能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深刻印象:篇篇作品都试图跃出小说载体本身,在绘画艺术中得到更好的表现与满足。这...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88
【正】 正如滕云同志在《小说文化意识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的:小说在我们这里,“过去很多年来不被看作文化,看作社会文化现象,它只被看作政治,看作社会政治现象。小说也不被看...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6
本文打破传统的历史阐释框架,从“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为人生的方法、为人生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三方面,剖析佛教文化给许地山早期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怎样与众不同的美学新天地......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1994
当众多作家都为中国社会两次大变革的最新潮流所吸引时,沈从文与张承志却专情于现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文化层面的审美观照。本文从比较分析重复出现这一特殊文化审美视角的诸种......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本文对至今极少有人涉猎的张爱玲的散文文体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 ,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 ,既构成了当时...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91
“本世纪二十年代与新时期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经循环出现过一种特殊现象:把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层中愁肠百结的生存烦恼作为审美对象,给以尽情披露和渲染。”“透过这种烦恼,人...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1992
吴小美教授(女),1933年9月生,江西金谿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来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任兰大中文系教授,兼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本文从创作观念、社会文化批判、艺术表现形式诸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与近代小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近代小说不可忽略的奠基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正】 本世纪二十年代与新时期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经循环出现过一种特殊现象:把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层中愁肠百结的生存烦恼作为审美对象,给以尽情披露和渲染。“零余者”与“...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正】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随着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被打开,外国小说作品象潮水一般涌进了落后而又守旧的中国文坛。它象一股和暖的春风,使一贯把诗歌视为文学正宗的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正当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把“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这一历史课题,严肃地提到了每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划时代的文艺文献诞生五十周年纪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回顾中国新文......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上迅速崛起的女性作家群的总体审视,具体探讨了只属于她们的独特,给新文学的发展辐射出的三个方面的新热:(一)纯粹的女性世界—让中国女性一向最为隐秘的主观内心世界,走向了最客观的呈现;(二)真实性和倾诉性—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本文聚焦于近代小说中的吏治批判热门话语 ,对较少有人涉及的清末官僚群像勾勒中凸现的“骄”、“谄”双重文化人格及其衍生物 ,进行了深入剖析 ,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及集体共...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0
本文对中国小说在近代走向勃兴的原因进行了全新探讨 ,指出比较文化视野是这一语境中不可缺失的关键性话语This essay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Chinese nove...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李大为, 来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年份:2000
20世纪中国文学社会地位的百年大循环,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文学从社会文学中心的淡出,而且有助于我们走出“雅”与“俗”的解读误区,让文学自觉地以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为参照,并在变革......
[期刊论文] 作者:吴小美;王喜绒,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站在历史高度,对六十余年前一个十年中的小说作品作鸟瞰式的俯视,既要竭力道人之所未道,又要在有意无意中对一些传统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与反拨,这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由于二十年代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新小说,不仅能告诉今天的读者,中国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王喜绒,杨励轩, 来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年份:2003
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通过对过往的知青小说进行重新检视,揭示出从自然的角度审视知青生活,既是20世纪中国知青小说的一个缺失处,这一缺失导致了审美价值判断上的某些明显失误...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