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5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10
梅传强,男,1965年生,四川邻水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重庆市刑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
[期刊论文] 作者:刘晓梅,, 来源: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年份:2011
在我国毒品问题实证研究领域,郭建安、梅传强、陈小波、夏国美、韩丹等学者开展了吸毒人群调查和海洛因消费市场调研。我国毒品犯罪的实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及...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8
毒品违法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社会群体都深受其害。加强禁毒立法研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同一切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04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来实现的结果。从静态角度看,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犯罪意识,是危害结果的表象预先在行为人头脑中的反映。从动态角度看,它是在犯罪动机...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心理科学 年份:1991
五十年代,美国学者M·Friedman 与R·H·Rosenman 首先把急躁、做事快、争强好胜的行为类型命名为“A 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或“A 型性格”;与之相对...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政法学刊 年份:2005
由广东警官学院宋小明教授主编,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大华教授作序的《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于2004年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政法学刊 年份:2004
主观恶性是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人格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其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说明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内 在联系,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行为与行为人的统一,能说明刑事责...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03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
[学位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 年份:2004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行为人的有关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称为犯罪心......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河北法学 年份:2004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础。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14
考察域外立法与司法,大多数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轻罪制度体系,由于特殊的制度设计,轻罪制度在我国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为建构中国特色的轻罪制度提供了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本文在分析了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作者认为, 我国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突破,首先应当明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应加强...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在支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罪过要素中 ,犯罪意志是核心 ,它体现了直接犯罪故意的罪过实质。犯罪意志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它是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罪过的实质是行为人对社会价值的敌视、蔑视或者漠视、轻视的态度;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的主观罪过在现实中的展开。对犯罪故意中"明知"的涵义应作实质理解,即是指"行为人实施...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海峡法学 年份:2017
在社会转型纵深发展的历史时期,刑法公众认同承载着刑事法治模式由"政法法治"向"公信法治"的转型和刑事话语模式由"精英话语"向"公众话语"的转型。刑法公众认同的倡导在催生...
[报纸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 年份:
我国目前的司法救助制度主要体现为程序性救助和实体性救助两个层面,在程序性司法救助层面,主要是诉讼费的缓、减、免制度,实体性的司法救助的对象主要是无法执行到位的执行...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年份:2002
美国“9.11事件”清楚地向世界表明,恐怖组织及其所从事的恐怖犯罪行为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破坏,给人们心灵留下难以忘怀的伤痛,甚至蒙上了长久的阴影。其实...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在理论上可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正确实施和不断完善提供依据;在实践中可以为...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由于犯罪人重新犯罪所表现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都远远大于初次犯罪 ,因此 ,加强预防重新犯罪的对策研究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预防重新犯罪应当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
[期刊论文] 作者:梅传强,,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16
恐怖活动犯罪是附着在社会机体上的一大"毒瘤",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呈高发态势,并对反恐立法形成了"倒逼式"拷问。我国的反恐刑事立法经历了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