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章从“以花喻女人”这一喻象创造与因袭的个例着眼,探讨了中西诗歌喻象创造中普遍存在的因袭现象;既阐述了因袭的弊端,也不抹杀因袭中的创造,并理性地分析了造成诗歌喻象创...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章在把握历代学者对《锦瑟》诗的不同释义基础上,借鉴英、美新批评家的观点,从意向组合方式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锦瑟》诗。文章认为该诗在创作方法上运用多重隐喻性意向迭...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6
从“各适物宜”到“兴象”是中国古代意象论的两个核心环节。“各适物宜”论对“物”格外重视,是中国文学意象理论的发端期,意象理论的天平偏向于“象”之传神。“兴象”说,...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章以吴文英的一首词《浣溪沙》为对象,分析了它意象构成的“迷”“幻”所在,并结合古今中外的诗词理论,研究、探讨了诗词中意象组合的向度与视角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章就中外诗歌史上存在的“暗合”现象予以论析,考察了古人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不同态度,分析了“暗合”现象的优劣短长,揭示了造成“暗合”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章探讨了诗歌的二种问句形式——疑问句式和设问句式,深入研究了两种问句形式对诗歌表现功能的作用:问句形式体现了诗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了诗的主题意象表现力;扩展了诗的意...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近年来,我省的长白山文化研究成果丰厚,其突出的标志是对一些特殊文化层面的系统开掘。刘彦臣先生所著《长白山木石文化》一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就是一部试图对长白......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东疆学刊 年份:1997
意象方法其连结的纽带是意象间的映衬,它们相生相印,浑然一体。意象互射主要体现在形质颜色上,还有以物射人,或者说人、物互射。意象互射,各意象既保持了其独立的特性,又相互辉映,使......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章在把握了古典诗词诸种意象形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叠字的意象形态创造方法。以“田田”二叠字为例,兼及其他叠字,分析了其在古诗中营造意象方面的妙处。...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崇尚简易是朱雷先生《北方图腾》组诗的写意美学特色,由简易引中到风骨,由风骨的提炼而表现出一喝三叹的旋律之美,在作品评价的同时,也简要论述了写意美学的主干内容。...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章认为,诗的远取譬与近取譬手法无优劣之分,但有“文、质、亲、尊”之别。对现今流行的关于“远取譬”优于“近取譬”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通化师院学报 年份:1994
本文致力于古今“登临”诗本体象征义的共性特征的探求,从取象、内容、承继以及主体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价值定势等多方面寻求共性,对这一特定诗体作了深入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1995
握手,是现代交际和应酬的礼仪之一。中国人握手风气的大开乃至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自“五四”后西学东渐、西俗东渐而起.到了现代,握手礼通行全世界,中国人亦不例外,握手的重要性......
[期刊论文] 作者:栾英良,王新平, 来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本文解析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具体论述了其本体象征的特征、性质、价值取向及审美高度,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得出《春江花月夜》达到了本体象征的辉煌极致的结...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