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67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杨国良,杨秀琴,杨晓仙,李育岳,汪麟,, 来源:中国食用菌 年份:1991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的重要材料。梁平彦等(1981)曾报道,以需要酵母膏的营养缺陷型单倍体菌株为融合亲本,成功地获得了产黄青霉菌的营养互补二倍体。我们参...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食用菌 年份:1986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食用菌栽培学专著,即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食用菌形态、分类、生态、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食用菌学报 年份:1995
本研究对香菇的平均菇重、菇数、菇峰期等三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及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菇重及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且后者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而菇......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中国食用菌 年份:1991
近来,我们先后在《食用菌》、《中国食用菌》上拜读了杨国良等先生有关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与黑木耳(A. quricula)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科研论文。据悉,这是中国也...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份:1993
食品蛋白不足的情况正在增加,生产新的、经济的、生物学上令人满意的食品蛋白是很重要的,最近研究表明,肉桂(Cassiaaniflora)籽中蛋白质含量约20%,虽然含硫氨基酸有限,...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华中农学院学报 年份:2004
香菇[lentinus edodes (Berk.) Sing.]是一种优良食用菌。长期以来,香菇均采用段木栽培,为了节约木材资源,近年来,广泛采用木屑,蔗渣等代用原料以挖瓶压瑰法栽培。此法杂菌...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中国食用菌 年份:1986
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食用菌栽培学方面的专著——《中国食用菌栽培学》已由农业出版社发稿付印,力争年内与读者见面。该书分为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了食用菌形态...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中国食用菌 年份:1993
应杨新美教授的邀请,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于1992年12月19日蒞临武汉访问,华中农业大学为其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
[会议论文] 作者:林芳灿, 来源: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8
以60个中国野生香菇菌株为样本,研究了中国香菇自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交配型因子数估测结果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群体存在121个不同的A因子和151个不同的B因子,数最显著超过已见诸报道的其它地区,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种质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和ITS序列......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安政,林芳灿,,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2014
在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对5个供试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常规交配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培养基转换法对各菌株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组合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应用培养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安政,林芳灿,,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在四极性的担子菌香菇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形态差异,交配型分析中两种不亲和反应即A=B≠和A≠B=,难以相互区别.在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对5个供试香菇菌株进行常规交配型分析的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安政,林芳灿, 来源: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全国菌物教学科研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6
对13个香菇菌株的担孢子后代进行了交配型分析,其中8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与预期的3:1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另外5个菌株非亲和反应与亲和反应之比不符合3:1,其中4个菌...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汪中文, 来源:食用菌学报 年份:2000
在香菇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形态差别,3种不亲和交配反应,即A=B=,A=B≠andA≠B=无法彼此区别。本研究将一种称为OWE-SOJ的新技术应用于香菇单孢分离物的对岐培养。结果表明,A≠B≠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的绒毛状菌......
[期刊论文] 作者:汪中文,林芳灿, 来源:食用菌学报 年份:1996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
[期刊论文] 作者:Jiong,Z,林芳灿, 来源:中国食用菌 年份:1993
导言借助单核化方法得以从一个双核体中重新找到组成该双核体的两个单核成员。到现在为止,已经采用过三种单核化的方法:a)机械处理;b)化学处理;c)菌丝饥饿。在机械处理...
[期刊论文] 作者:马爱民,林芳灿, 来源:长江蔬菜 年份:1998
利用3个随机引物对21个香菇栽培菌株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3个引物共产生45条DNA谱带,其中分子量最小的0.18kb最大的1.16kb,聚类分析表明,21个香菇菌株的相似系数为0.64~1.00,其中大部分菌析遗传差异较小而相似程度较......
[期刊论文] 作者:林芳灿,汪中文,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0
由于没胡明确的形态差异,香菇的3种不亲和交配反应即A=B=,A=B≠和A≠B=难以互相区别。本研究将OWE-SOJ技术及核迁移试验用于香菇的交配型分析。结果OWE-SOJ技术,可以观察到3种不同的菌落形态:由A≠B≠配对形成......
[期刊论文] 作者:孙勇,林芳灿, 来源:菌物系统 年份:2003
用RAPD技术分析了收集自中国14个省份、分属于8个不同植物区系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的DNA多态性.用1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47条DNA带,其中94%具有多态性.供试菌株在RAPD带型及DN...
[会议论文] 作者:李安政,林芳灿, 来源: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 年份:2006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一种异宗结合的食用蕈菌,具有由两个不连锁的交配型因子(A和B)控制的四极性交配系统.尽管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公认,但由于交配型因子仍未被克隆测序,故对...
[期刊论文] 作者:程水明,林芳灿,,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2005
通过探明A或B交配型因子对双核体回收核型的影响,探讨了香菇双核体经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后两个成员核偏分离现象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B因子或某些假定的与B因子连锁的基因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