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6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96
中国诗学的话语言说方式李思屈与西方智慧相比,中国智慧有两大最为根本的特征:一是整体和谐观念,二是动态相因观念。所谓整体和谐观念是指,中国人并不象西方人那样在意识中分化出...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8
意义阐释与话语策略○李思屈要使我们关于方法论的反思继续深入下去,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回避的:一是对一般阐释学概念的厘清,二是中国传统诗学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讲到...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广告大观 年份:2003
这是一项关于日本茶饮料广告的符号学研究。作者以当代市场营销、广告、大众传播和现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符号学为理论工具,结合广告效果的考察,对当前日本茶饮...
[期刊论文] 作者:胡晓芸,, 来源:广告人 年份:2003
还是继续《广告人》杂志第七期李思屈教授的话题说下去吧。因为笔者2002年东渡扶桑的研究课题便是《日本的广告效果研究与实战》。本人的研究成果,将于8月份由浙江大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作者:裴珍, 来源:流行色 年份:2021
DIMT模式又称作东方符号学模式,是区别于西方符号学的一种理论体系.这是一项用于广告营销与传播的东方符号学理论,首由李思屈提出并建立,在西方符号学的基础之上.DIMT模式与...
[期刊论文] 作者:傅晨琦,, 来源: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年份:2010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思屈教授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3P战略”》一文中提出了以提升创意力、影响力和文化资本转换力为着力点的3P型的文化产业(Creative Power,...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7
本文是在审美经济条件下对文化创意产业本质特征的再思考。作者以动漫产业为例,说明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意乏力的问题,实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就要从理论上加深对...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本文论述了目前中国文学生产体制中的“概念驱逐感受”和文学感受的“碎片化”两种倾向及其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概念驱逐感受与文学感受的“碎片化”共同导致了传媒产业化...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本文区分了广告传播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即“技术操作型研究”与“文化批判研究”。文章提出,从人文视点出发的文化批判研究是拓宽和深化广告传播研究视野,从而提高广告学术...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本文通过“霍尔传播模式”与接受美学的比较研究,对“传播者中心论”进行了思考,分析了经典传播学过于依赖于线性通讯的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错误,对霍尔模式及其启发意义作......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7
本文以SK-II品牌在“违禁风波”中的符号操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当代“符号战争”的特点和品牌符号的基本构成,并基于日本电通“蜂窝模式”对跨国品牌的符号操作手法,品牌“软...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9
本文承接100多年前马克思关于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路,论证了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观点。文章认为,抓住这个战略机遇的关键...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5
新兴传播技术改变的不是传播方式,而是传播思维、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但现在人们在谈论"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业变革时,往往就技术谈技术,对"互联网+"带来的社会...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9
[报纸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 年份:2004
随着世界范围内海洋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形......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13
为了消除学术界对传播符号学的刻板印象,本文描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符号学发展的三种趋势重要动向,即传播学与符号学形成交集,东方智慧出现复苏,传播符号学与应用性学...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广告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营销提供广告所特有的、客户营销体系中所没有的服务,实现单纯营销所不能沟通的消费感觉。广告符号学的研究既以极大地提高广告传播的效率为目的,又不只......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5
本文以《成都商报》的媒介符号特征考察入手,以“传媒与日常生活分析模型”为依据,论述了大众的日 常生活的“三重结构”,提出了传媒符号与日常生活的对应性观点。作者把...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思屈,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本文从媒介权力论的角度研究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化现象。文章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方式与人们精神生活样态之间的关系,描述了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等方面......
相关搜索: